时间: 2025-04-26 04:0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2:10
南方传竞渡,多在屈平祠。
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
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
尽日来江畔,谁知轻薄儿。
南方传来竞赛的消息,许多在屈原的祠堂举行。
箫声和鼓声在水面上回荡,烟雾缭绕中绘出旗帜的形状。
千只桨如飞鸟般迅速,两只船上雕刻着神龙的形象。
整天在江边游玩,谁会在意那些轻浮的年轻人呢?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年)是楚国诗人,以《离骚》而著名。竞渡活动是为了纪念他,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敬仰。在端午节期间,民间会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体现了对屈原的崇敬。
梅尧臣(约1005-1060年),字圣俞,号神田,宋代诗人,以律诗和古体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正值传统竞渡活动兴起之时,作者在北山之巅,遥望江边的竞渡场景,抒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随意玩乐的年轻人的一种无奈。
《五日登北山望竞渡》通过对竞渡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诗中“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生动地描绘了竞渡时热闹的场面,乐声、烟雾、旗帜交相辉映,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那热火朝天的节日氛围中。同时,诗人在最后一句提到“轻薄儿”,则反映了他对那些沉迷于享乐、不务正业的年轻人的无奈与叹息。这一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反思在欢愉的背后,是否应该有更深的情感寄托与责任感。通过全诗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共鸣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通过对竞渡活动的描绘,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轻浮态度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在欢庆的表象下,诗人更关注的是文化的深邃与内涵。
诗中提到的“屈平祠”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诗的最后一句“谁知轻薄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
诗中“千桡速飞鸟”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