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5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59:59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雷声轰鸣在空荡荡的殿堂下,破损的柱子并不是梦中凶险的象征。曾经我只是在画卷上瞻仰孔子的威仪,如今我确实见到了腾飞的龙。隐约的雷声在空中散去,稀疏的雾气渐渐消散。我知道孔子的庙宇,并非是为了积蓄懒惰与怠惰。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闻道,宋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宗”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朴素著称,常常在风格上受到王维和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在诗歌结构和意境的表达上都有独特的成就。
《孔子庙震》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与尊崇仍然深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遭到忽视。诗中通过对孔子庙的描写,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对先哲的怀念。
《孔子庙震》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忧虑与对孔子的崇敬。诗的开头“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庙宇的衰败与文化的凋零。而“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从对理想化的孔子形象的崇拜,转向对现实中孔子的敬仰。这种转变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也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危机。
诗中“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则巧妙地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象征着迷雾渐散,真理逐渐显现的过程,给人以希望的暗示。最后一句“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庙的真正意义的认知,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可懈怠。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低沉转向希望,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的深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对孔子庙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强调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可懈怠于文化的传承。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升龙”象征什么?
A. 孔子的懒惰
B. 孔子的伟大
C. 破损的庙宇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霹雳下虚殿”主要表现了对____的忧虑。
判断题:诗中“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表示对未来的绝望。 (对/错)
梅尧臣的《孔子庙震》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但前者更强调对儒家思想的怀念和文化的忧虑,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两首诗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