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2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20:17
秋水叹
冯咏芝 〔清代〕
身不作村农,不知村农苦。
今夏苦淋漓,秋来仍多雨。
万顷与千畴,茫茫无片土。
始尚望开晴,新秧还可补。
何期白露降,旭日犹未睹。
农户最关心,妇子愁无语。
征赋虽初完,衣食出何所。
离乱痛相遭,正宜舒民力。
天道竟无知,饥馑生不测。
拯济乏良方,中心常戚戚。
叹息诗初成,寒虫鸣四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诗人自述自己不曾做过农民,因此不了解他们的苦楚。但在经历了一个炎热的夏季后,秋天却依然多雨,农田的情况堪忧。尽管希望有晴天以便补救新秧,但白露时节的到来却让人感到无奈。农家妇女和孩子们忧愁无言,虽然税赋刚刚完成,但他们的衣食来源却令人担忧。在动乱的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应该得到舒缓,但天意无情,饥荒随时可能降临。诗人感到无能为力,心中常常感到不安。最后,诗人叹息着完成了这首诗,四周只有寒虫在鸣叫。
冯咏芝,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而著称。她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这首《秋水叹》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秋水叹》是一首充满悲悯之情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社会的不公。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自己虽然不曾为农,但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多次提到天气的变化,暗示着农民的生计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诗的开头通过“身不作村农,不知村农苦”设定了一个距离感,接着用“今夏苦淋漓,秋来仍多雨”描绘了夏秋交替时节,农田的不幸现状,使人感受到一股无奈与悲凉。接下来,诗人提到“万顷与千畴,茫茫无片土”,用广阔的田地与荒芜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农民的困境。
诗中的“征赋虽初完,衣食出何所”描绘了即便完成了税赋,农民的生活依然艰辛,生存的基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诗人以“寒虫鸣四壁”结束,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无奈的氛围,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农民困境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困境以及社会的动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述农民面临的生活困境,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然与人间的关系,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不安。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a) 描述自然景象
b) 讲述个人经历
c) 通过对比阐述农民的艰辛
诗中出现的“寒虫鸣四壁”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活的温暖
b) 内心的孤寂与无助
c) 对未来的希望
诗人提到“今夏苦淋漓”,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夏季炎热的喜悦
b) 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同情
c) 对自然变化的无所谓
冯咏芝的《秋水叹》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动荡与士人的苦恼,而冯咏芝则聚焦于农民的生活困境,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