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2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23:06
辩疑赠献甫
梅尧臣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一位客人遇到狗在狂吠,没有棍子来制止它的狂妄。
另一位客人大声叱责狗吠,而另一位则说这狗是好的。
难道这只好狗会无缘无故地吠叫吗?好话已经说得不够详细。
言语是仁义的趋向,叱责是义理所应有的。
趋向仁义而不顾义,是在助长狗的猖狂。
我现在不再怀疑仁义,那么仁义又有什么妨碍呢?
在古代,狗常被视为忠诚的动物,但也可能因为环境或情境而表现出攻击性。诗中提到的“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了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天池,世称梅溪,南宋著名词人、诗人,擅长写诗和填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辩疑赠献甫》写于梅尧臣与友人交谈时,表现出他对仁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辩疑赠献甫》通过一则小故事,探讨了仁义的关系与道德责任。诗中描绘了一位客人遇到狂吠的狗,进而引发了对仁与义的讨论。面对狗的吠叫,客人的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叱责,另一种则是强调狗的良善。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引出了对仁义的思考。诗中提到“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意在揭示一种道德失衡的状态,强调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人在结尾处表明自己对仁义的坚定信念,表明了道德的坚持并非与现实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在哲学思考上的敏锐性。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诗句描绘了一个情景:一位客人遇到一只正在狂吠的狗,暗示着无法控制的局面。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这里引入了两位客人的不同反应:一位斥责狗的吠叫,另一位则辩解说这只狗是好的,表明对事物看法的多样性。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质疑良犬为何无故吠叫,暗示对表面好言的怀疑,强调事物常常并非表面所见。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这里明确指出,言语是趋向仁爱的表现,而叱责则是义的体现。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强调了如果只追求仁而不顾及义,实际上是在助长错误的行为。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诗人在此表达对仁义的坚定信念,认为坚持仁义是没有问题的。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出作者对道德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发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呼唤人们在追求仁的同时,不应忽视义的存在。
该诗中提到的“仁”与“义”分别代表什么?
诗中“良狗岂妄吠”意味着什么?
诗人认为只追求仁而不顾义会导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