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6:11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
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
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寻幽访胜的情景和感受。作者没有预先的计划,随兴而行,逐渐走得很远。高耸的山崖让人难以攀涉,白天的光线忽然变得昏暗。虽然还没有走完三四座山,但已经走过了无数的弯道。寂静的山林中听到猿猴的哀鸣,走着走着看到云彩逐渐散去。高大的松树在明月下显得格外美丽,空旷的山谷适合在清秋时节游玩。溪水深处仍有古老的积雪,石头间流淌着寒冷的泉水。山峰高耸入云,登高远眺却无法尽览美景。远处的丹丘山呼唤着我,我不由自主地微笑。于是,我来到了幽静的山谷,才明白静谧的人生是多么悠闲。留下愉快的心情度过漫长的夜晚,清晨再回到自然的言语中。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以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
这首诗写于李白游历山水之间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山林幽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与李白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反映了他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山水诗。诗中,李白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出幽静的山林景象,展现了他在自然中游历的乐趣与感悟。诗的开头,作者强调没有前期的计划,随兴而行,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描写中,高耸的山崖和移步换景的云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转折处,李白细腻地描绘了听到猿声时的孤寂与思考,这种情感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诗中高松、明月、清秋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美,显示了自然与人心的契合。结尾处,诗人回归内心,领悟到静者的闲适与快乐,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哲学层面的思考,体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李白的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丹丘”指的是什么?
诗中描述的猿声传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