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5:30
题吴江三高堂范蠡
霸越亡吴未害仁,
不妨报国并酬身。
风云长颈无遗恨,
雪月扁舟更绝尘。
还了君王采香径,
须饶老子苧罗人。
鴟夷若是真高士,
张陆何堪作近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越国击败吴国并没有妨碍仁德的存在,个人的报国之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尽管经历了风云变幻,作者心中没有遗憾;在雪月之下,乘着小舟,远离尘世的喧嚣。诗人希望能回报君主的恩情,也愿意饶恕那些自己曾经怨恨的人。最后,诗人感慨,如果鴟夷真的高洁,那么与张陆这样的近邻相比,实在是难以忍受。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提倡洒脱自然的诗风,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以历史为鉴,探讨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题吴江三高堂范蠡》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仁德和报国精神的坚定信念。开篇提到“霸越亡吴未害仁”,表明即使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仁德这一美德依然存在,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的重视。
接下来的“风云长颈无遗恨”,则传达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与追求,尽管身处变幻无常的历史舞台,依然心中无怨无悔。诗人以“雪月扁舟”作为意象,描绘出一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还了君王采香径,须饶老子苧罗人”,显示出诗人对君王恩德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身份的思考,愿意宽恕曾经的怨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最后,诗人用“鴟夷若是真高士,张陆何堪作近邻”来表现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指出与其寻求外在的高贵,不如内心的高洁。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历史的反思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的志向与理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品德与理想的追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高洁品德的崇尚。
诗中提到的“霸越”是指哪个国家?
诗人对“鴟夷”的态度是怎样的?
“风云长颈无遗恨”中“风云”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