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9:0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9:08:10
大梁城西隅,竞传师商庙。
二坟在其傍,枯棘谁往吊。
予尝发梦寐,事已验曩少。
时逾二十春,偶过非素料。
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
下马共罗拜,惊愚真可笑。
致恭古贤人,且异媚近要。
在昔魏公子,夷门尊隐燿。
终知养松筠,曾不类蒿藋。
我辈颇识公,虚名何所钧。
在大梁城西边,传说着师商庙的故事。
旁边有两座坟墓,枯树荆棘旁无人去祭吊。
我曾在梦中见过,事情的真相已与往昔相符。
时光已过去二十个春天,偶然经过此地,并非我的本意。
江、韩二人正并肩而行,默默地感到苦涩的共鸣。
下马一起拜祭,真让人感到可笑。
向古代的贤人致以敬意,同时又感到与时局的不同。
回想昔日的魏公子,他在夷门显赫而又隐秘。
最终知道能够养松筠的高洁,实在不似那些杂草。
我们这一辈子颇为识得他,虚名到底能有多少价值呢?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古风和律诗著称,崇尚自然,关注社会民生,诗风清新自然。梅尧臣的诗作多受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后世称他为“梅诗”。
本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韩持国游历大梁时。诗中描绘了他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对人情世态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名望以及自身价值的深刻感悟。
本诗以大梁城的师商庙为背景,展开了对古贤人的追忆与反思。诗人以“竞传师商庙”开篇,便引入了历史的厚重感,暗示了古今对比的主题。接着提到“二坟在其傍”,表明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枯棘谁往吊”的自问则流露出对现世冷漠的失望。
诗中“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一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缅怀历史的沉重感。接下来的“下马共罗拜,惊愚真可笑”,则以自嘲的语气,表达出对传统祭祀礼仪的无奈与可笑。
对魏公子的回忆,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强调了“终知养松筠”的高洁与自持,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最后一句“我辈颇识公,虚名何所钧”则是对名利的反思,表达了对真理和人格的追求超越于浮华名利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沉郁而深邃的,展现了梅尧臣内心的矛盾与思索,既有对历史的敬仰,又有对现实的失望,体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当下世态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崇敬和对名利的冷漠,最终集中在对真理和人格的追求上,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庙宇是:
a) 祭祀孔子的庙
b) 祭祀师商的庙
c) 祭祀文天祥的庙
诗人对魏公子的看法是:
a) 崇尚与追随
b) 反思与批判
c) 忽视与冷漠
诗中的“松筠”象征:
a) 庸俗的生活
b) 高洁的品德
c) 纷繁的名利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梅尧臣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