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0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03:59
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左禾右刍。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後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陪泥乌。
欵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麤。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吴地的牛总是害怕炎热,吴地的田地总是担心干枯。
有树却不能给小牛提供阴凉,有水却不能滋润田里的禾苗和牧草。
谁知道春天农事的重要,只知道急着收秋租。
太守追着县官,堂上怒气冲冲。
县官催促里长,堂下鞭子抽打不停。
不体恤天子的仁慈,不关心百姓的困苦。
请问他们的治理政策,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您要去任职,希望百姓能快些苏醒。
每次见到二千石的官员,结束时都要辞别国都。
马鞍上加着锦缎,银勒金光闪烁。
兵役和吏员拥挤在后,剑和槊在前方高昂。
您却不如此,愿意放下缰绳陪伴泥马。
希望您出行问问风俗,低调骑着更慢的马。
下情没有不达之处,稍微细微的事情也能提及。
曾经愿意为众人不同,亦不想随波逐流。
学诗已经熟悉,喜爱棠梨的道理岂会没有?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云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与人情,常带有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送别好友王介甫赴任毗陵时所作,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现象的不满。
《送王介甫知毗陵》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作。梅尧臣通过描写吴地的自然现状与农民的困境,反映出对地方官员治理无能的失望。诗中开头几句以“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引出,生动地呈现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暗示治理者的失职。接着,通过对太守和县官的描绘,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冷酷。整首诗既有对新任官员的期望,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哀叹,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梅尧臣运用对比手法,将理想的治理与现实的状况进行对照,表现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对民众疾苦的同情。诗中语言简练而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呈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强调对地方治理的关注,揭示官员对百姓生活的忽视,表达了对新任官员的期待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诗中提到“吴牛常畏热”,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A. 牛的习性
B. 农业生产环境
C. 政治斗争
“太守追县官”描述了什么样的情境?
A. 官场和谐
B. 官场斗争
C. 官民关系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也表达对朋友离去的惆怅,与梅尧臣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离别的不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