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5:2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5:28:55
公居颍水上,德与颍水清。
身闲道转胜,内足无复营。
平昔富交游,开门坐常盈。
退居万事乐,独恨无友生。
汝颍亦多士,后来非老成。
赵公平生旧,情好均弟兄。
少年结意气,晚岁齐功名。
携手践廊庙,蹑足辞钧衡。
徜徉里闾间,脱略世俗萦。
兴来忽命驾,一往千里轻。
白发俨相映,元勋各峥嵘。
人生会面难,此会有余情。
遨游西湖中,仲夏草木荣。
壶觞列四坐,歌舞罗前楹。
画舫极氵公溯,肩舆并逢迎。
棹进凫鸭乱,乐作虫鱼惊。
近寺骈履迹,高台吹笑声。
往事语京洛,余欢发吟赓。
拳拳主人厚,款款来客诚。
此乐有时尽,此好何由倾。
我居住在颍水之畔,品德和颍水一样清澈。
身心闲适,回归自然的道理更胜一筹,
内心满足,不再追求外物。
往日交游广阔,常常宾客盈门。
隐居后万事皆乐,只惋惜没有朋友相伴。
你那里的士人很多,后来人不如老成。
赵公是我昔日的朋友,情谊如同兄弟。
年轻时结下的志气,晚年时却同样追求功名。
携手走进寺庙,轻轻告别官场。
在街巷游荡,摆脱世俗的纷扰。
兴致来时,忽然驾车出行,千里之程轻松无比。
白发映衬着彼此,元勋都各自辉煌。
人生相见难,此次相聚却有余情。
我在西湖游览,仲夏时节草木繁盛。
酒杯摆在四人面前,歌舞在门前翩翩起舞。
画舫顺水而行,肩舆也随之迎接。
划船时搅动了凫鸭,乐声惊动虫鱼。
靠近寺庙的足迹,山台上传来笑声。
往事在京洛间诉说,余欢吟诵不断。
主人热情厚道,客人诚恳而来。
此乐终有时尽,这份情谊又如何倾诉?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之子,苏东坡之弟,擅长诗词和散文。其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注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此诗写于苏辙在颍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隐居生活的乐趣,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这首诗展现了苏辙对友谊的深厚感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他与朋友们在西湖游玩的场景,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对颍水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接着转向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交游的追忆,显示出一种怀旧之情。诗中多次提及“乐”,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慨,也是对友谊的赞美,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西湖游玩的场景,生动描绘了仲夏时节的草木繁茂和欢愉的氛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诗人将友谊与自然完美结合,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省略部分逐句解析以节省篇幅)
整首诗围绕友谊与隐居生活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厚。
重要意象:
诗中提到的“颍水”是指什么?
A. 一种饮料
B. 一条河流
C. 一种植物
D. 一座山
诗人对友情的态度是:
A. 感到痛苦
B. 珍视与怀念
C. 漠不关心
D. 依赖与负担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
A. 年轻
B. 生命的短暂
C. 人生的经历
D. 财富的积累
可以将苏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比较,前者更侧重于友情与隐居生活的乐趣,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