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5:21
和子瞻金山
作者: 苏辙 〔宋代〕
长江欲尽阔无边,
金山当中唯一石。
潮平风静日浮海,
缥缈楼台转金碧。
瓜洲初见石头城,
城下波涛与海平。
中流转柂疑无岸,
泊舟未定僧先迎。
山中岑寂恐未足,
复将江水绕山麓。
四无邻家群动息,
钟声铿锽答山谷。
乌鸢力薄堕中路,
惟有胡鹰石上宿。
谁知江海多行舟,
游人上下夺岩幽。
老僧心定身不定,
送往迎来何时竟。
朝游未厌夜未归,
爱山如此如公稀。
不待游人尽归去,
恐公未识山中趣。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的壮阔和金山的宁静。长江似乎要尽头,宽广无边,金山中间矗立着一块唯一的石头。在潮水平静、微风轻拂的日子里,楼台在阳光下闪耀着金碧辉煌的色彩。刚从瓜洲看到的石头城,城下的波涛与海面平齐。船在江中行驶,仿佛找不到岸边,泊船时,和尚早已在岸边迎接。山中宁静,我却觉得不够,江水又在山脚绕行,四周无人,寂静无声,钟声在山谷中回响。乌鸦因为力气不足而坠落在路中,只有老鹰栖息在石上。谁能想到江海上行驶着许多船只,游人们上下攀登,抢夺那幽静的岩石。老和尚的心虽安定,但身体却未曾停歇,送来送去,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早晨游玩还不觉得厌倦,夜晚归去也不觉得疲惫,爱山如此,难得像你这样的人。即使不等游人全部离去,我也担心你未曾领略到山中的趣味。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有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游览金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游人和和尚生活的深思。通过描绘长江和金山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和子瞻金山》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金山的壮丽和宁静。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的思考。开篇“长江欲尽阔无边”以壮阔的视角引入,勾勒出长江的浩瀚,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辽阔感。接着描写金山的石头,表现出诗人对这处风景的惊喜和崇敬。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巧妙地融入了人文情感。中间部分提到的和尚,既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反映出诗人与他人交流的思考。老和尚的心定与身体的不定,象征着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游人和自身的观察,展现了他对山中趣味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全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长江、金山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哲理。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更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金山”是指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老僧”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