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6:1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6:12:30
扬子二首
王安石
儒者陵夷此道穷,
千秋止有一扬雄。
当时荐口终虚语,
赋拟相如却未工。
这首诗表达了对儒家学者的反思。儒者在此道上遭遇困境,经过千年,只有扬雄(扬子)的声名流传。那时的推荐名声不过是空话,而赋诗模仿相如的作品却没有达到那种工整的水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新法”的倡导者,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对儒学和文学的思考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对儒者的现状感到失望,表达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向往,同时也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空洞言辞。
《扬子二首》通过对儒家学者的困境及其文学成就的反思,揭示了王安石对当时文化氛围的不满。首句“儒者陵夷此道穷”直指儒家文化在当时的衰落,充满忧虑和无奈。“千秋止有一扬雄”则强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杰出的文人屈指可数,扬雄成为唯一的代表,显示出对文学的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当时荐口终虚语,赋拟相如却未工”则揭示了王安石对当时文人创作的批评。他认为很多人的推荐只是空话,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而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也无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这一部分反映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失望,同时也展现了王安石对文学标准的高要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言辞中透出一种深刻的思索和对文化的责任感,呼应了王安石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追求与理想。
全诗反映了王安石对儒家学者困境的关注,对优秀文学的渴望,以及对当代文化现状的批判。通过对扬雄的赞美,表达了对真正文学价值的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对比,反映出王安石对当时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儒者陵夷此道穷”中的“陵夷”指什么?
A. 繁荣
B. 凋敝
C. 发展
D. 进步
诗中提到的“扬雄”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A. 魏晋
B. 汉
C. 唐
D. 宋
“当时荐口终虚语”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的什么看法?
A. 赞美
B. 批评
C. 中立
D. 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