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7:17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
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
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对着镜子,不必强行去消灭自己的欲望,假名只是暂时的菩提(觉悟)。色和空、明和暗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真与妄的本体分成两种。若能领悟,就可以称之为静土(宁静之地),更不必去追寻天竺的曹溪。谁说极乐只存在于西方呢?而真正领悟后,弥陀佛便会出世。
张伯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诗风以清新脱俗、深邃睿智著称,尤其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作品常蕴含哲理和思辨。
《西江月(六)》是张伯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其对人生、佛理的思考。诗中探讨了真实与虚妄、欲望与觉悟的关系,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禅宗的理解与追求。
《西江月(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镜子自省的意象,表达了对内心欲望的反思。开头的“对镜不须强灭”直截了当地指出,面对欲望时,不必强行压制,而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接着,诗人通过“假名权立菩提”说明了名义的暂时性,强调了真正的觉悟并非依赖于外在名相。
在“色空明暗本来齐”一句中,诗人揭示了万物的统一和对立的辩证关系,暗示着真理的复杂性与深邃。接下来的“真妄体分两种”则进一步强调了真实与虚妄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
“悟则便名静土”一句,表明了若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则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诗人以此引导读者追求内心的宁静,而不必追寻遥远的理想世界,甚至提到“更无天竺曹溪”,指出了追求外在的虚幻是多么的无谓。
最后,诗人以“谁言极乐在天西”结束整首诗,质疑了极乐的外在存在,强调真正的极乐是内心的觉悟与自在。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意蕴深远,既有哲理的启示,也有心灵的指引。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宁静,反对对外在名相与理想世界的追求,体现了佛教哲学中的真实与虚妄的思考。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静土”指的是什么?
A. 外在的理想世界
B. 内心的宁静
C. 现实的社会
填空题:诗中“谁言极乐在天西”表达了对__的质疑。
判断题:诗中的“对镜不须强灭”意在强调要消灭内心的欲望。(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