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5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54:46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于招揽人才,志向是为了回报仇敌强大的秦国。他召集了百名良士,年末得到了荆轲。君子为了知己而死,提剑离开燕京。骏马在宽阔的道路上嘶鸣,慷慨地送我启程。雄壮的气概冲天而起,长缨飘扬在空中。饮酒送别在易水之上,四周都是群英聚集。渐离击打悲伤的筑子,宋意高声唱和。凄凉的风声渐渐消逝,淡淡的寒波随之而来。商音更使人流泪,乐声令人振奋。心中明白一去不复返,但有后世的名声。登上车子何时回顾,飞盖进入秦庭。横扫万里,曲折穿越千城。事情发展自有结果,豪杰们正在怔忪。可惜剑术尚有不足,奇功最终未能成就。虽则此人已去世,千年之后仍有余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隐士。他以田园诗闻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荆轲》写于陶渊明隐居时期,诗中缅怀了荆轲为国捧心的壮烈精神,反映了诗人对忠诚和英勇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咏荆轲》是陶渊明对历史人物荆轲的颂扬,诗中展现了荆轲的豪情壮志与悲壮命运。开篇描绘了燕丹的志向和对荆轲的招募,表现出对英才的渴望与期待。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荆轲出发前的场景描绘,体现了壮士出征的豪情与决绝。在“饮饯易水上”一节,诗人使用了易水这一典故,渲染了壮士离别时的悲壮氛围,四周聚集的群英更是衬托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后面的描写中,萧萧的哀风、淡淡的寒波,营造出一个悲凉的环境,暗示着荆轲命运的悲剧。尽管荆轲的行动最终未能成功,但诗人通过“千载有馀情”的表达,强调了英雄的精神永存,体现了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激昂与悲伤,展现了陶渊明对历史人物的深情追忆,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荆轲的崇敬,表现了忠诚、英勇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历史英雄的深情怀念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燕丹的志向是什么?
A. 统治天下
B. 报仇于秦国
C. 招揽人才
D. 建立和平
荆轲出发时,四周有哪些人?
A. 只有燕丹
B. 朋友们的欢送
C. 普通百姓
D. 军队士兵
诗中提到的“易水”象征什么?
A. 生机
B. 离别与悲壮
C. 和平
D. 富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