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荣子邕陋居二首》

时间: 2025-07-29 11:58:55

诗句

草舍隆中一幅巾,闭门三致汉将军。

纷纷自献知何有,终遣斯人了鼎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1:58:55

原文展示: 草舍隆中一幅巾,闭门三致汉将军。纷纷自献知何有,终遣斯人了鼎分。

白话文翻译: 在隆中的草舍里,他头戴一幅头巾,闭门不出,三次向汉朝的将军表达自己的忠诚。尽管他自荐,但最终知道自己的贡献何在,最终还是让这个人参与了国家的重大决策。

注释:

  • 草舍:简陋的房屋。
  • 隆中:地名,诸葛亮隐居之地。
  • 一幅巾:指简单的头巾,象征隐士的朴素生活。
  • 闭门三致汉将军:指诸葛亮三次拒绝出山,最终被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
  • 纷纷自献:指诸葛亮主动提出自己的才能和计划。
  • 知何有: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 终遣斯人了鼎分:最终让这个人(诸葛亮)参与了国家的重大决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隐居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政治和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高洁品质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诗中“草舍隆中一幅巾”描绘了诸葛亮简朴的生活环境,而“闭门三致汉将军”则表现了他对出仕的慎重态度。后两句“纷纷自献知何有,终遣斯人了鼎分”则表达了诸葛亮最终参与国家大事的决心和自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理想政治和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舍隆中一幅巾:描绘了诸葛亮隐居的简朴生活环境,头戴一幅头巾,象征其隐士身份。
  • 闭门三致汉将军:表现了诸葛亮对出仕的慎重态度,三次拒绝出山,最终被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
  • 纷纷自献知何有:表达了诸葛亮主动提出自己的才能和计划,同时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 终遣斯人了鼎分:最终让诸葛亮参与了国家的重大决策,展现了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修辞手法:

  • 比喻:“草舍隆中一幅巾”通过头巾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隐士形象。
  • 对仗:“闭门三致汉将军”中的“闭门”与“三致”形成对仗,强调了诸葛亮的慎重态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政治和隐士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草舍:象征简朴的生活环境。
  • 一幅巾:象征隐士的朴素生活。
  • 闭门:象征慎重和深思熟虑。
  • 汉将军:象征国家的重任和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舍隆中一幅巾”描绘了谁的隐居生活?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答案:B

  2. “闭门三致汉将军”中的“三致”指的是什么? A. 三次拜访 B. 三次拒绝 C. 三次出山 D. 三次自荐 答案:B

  3. 诗中“终遣斯人了鼎分”表达了什么? A. 诸葛亮的重要性 B. 诸葛亮的隐居生活 C. 诸葛亮的自荐 D. 诸葛亮的拒绝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 陆游《书愤》: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对比:

  • 杜甫《蜀相》与张耒《题荣子邕陋居二首》:两者都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歌,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相关查询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寿秋壑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诉衷情 赠魏老 诉衷情 其一 用刘随州句 诉衷情 九日 诉衷情·古今多少利名人 诉衷情 诉衷情·鄞江云气近蓬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巳字旁的字 一灯如豆 款约 昊天罔极 牟牟 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虋冬 守盟 火位 精细入微 包含副的成语 黄字旁的字 石字旁的字 幺字旁的字 见好就收 游山玩景 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