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岁暮碛外寄元撝》

时间: 2025-07-12 12:08:06

诗句

西风传戍鼓,南望见前军。

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

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2:08:06

原文展示:

西风传戍鼓,南望见前军。
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
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中传来戍楼的战鼓声,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线的军队。沙碛上的人们在月光下感到愁苦,山城中传来犬吠的声音,似乎在呼应着天边的云彩。临近年末,离开家乡的我恰好赶上这个时节,独自一人离开了故乡的群体。到达阳关时,手中捧着白纸,写下今天的思念,远寄给你。

注释:

  • 戍鼓:戍楼的鼓声,表示边防的警戒。
  • 前军:指前方的军队。
  • 沙碛:沙漠和干燥的地方。
  • 人愁月:在沙碛上的人因月亮而生愁思。
  • 山城犬吠:山中的城镇传来犬吠声。
  • 别家:离开家乡,指与家人分别。
  • 阳关:古代著名的关口,代表着离别和思念。

典故解析:

“阳关”是古代著名的出塞之地,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在诗中提到阳关,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山西省。岑参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战乱、边疆的景色,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感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远离故乡,身处边疆时,正值岁暮,内心愁苦,正是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的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通过“西风传戍鼓”引入边塞的氛围,紧接着“南望见前军”则展现出紧张的战争形势,形成了对比,突显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苦。接着“沙碛人愁月”,通过描写沙漠中人们在月光下的愁苦,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最后两句“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则是诗人将思念化为文字,寄向远方的朋友,表达了他对友情和思乡之情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亲情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西风中传来的战鼓声,设定了边塞的背景。
    • 第二句通过南望前军,暗示战争的逼近,表现了边境的紧张氛围。
    • 第三句“沙碛人愁月”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
    • 第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决心以书信传达情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如“西风”和“南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借用意象,如“戍鼓”与“犬吠”,展示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思乡和孤独的主题,表达了在边境战乱中,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情感。

意象分析:

  • 戍鼓:象征战争与警觉。
  • :象征思念与孤独。
  • 阳关:象征离别与思乡,连接着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阳关”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离别与思乡
    • C. 友情
  2. 诗中“沙碛人愁月”中的“人”指代谁?

    • A. 诗人
    • B. 士兵
    • C. 乡人
  3.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岑参的《岁暮碛外寄元撝》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写了边疆的景象,但前者更倾向于表达思乡的情感,而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在主题与情感基调上有显著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体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边塞诗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菩萨蛮 其四 菩萨蛮 其九 菩萨蛮(端午) 菩萨蛮 菩萨蛮 柬云臣讯牡丹消息 菩萨蛮 三潭印月 菩萨蛮 江寒汀画子规扇面见贻,赋谢 菩萨蛮 菩萨蛮 我国第二颗原子弹爆炸 菩萨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门字框的字 糹字旁的字 金本位 包含揎的成语 糸字旁的字 信印 笑容可掬 寸字旁的字 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双人旁的字 履足差肩 剪缀 显没 包含舍的词语有哪些 奢佚 白日衣绣 去顺效逆 走为上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