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09
《湘春夜月·近清明》
作者:黄孝迈 〔宋代〕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在清明节将至时,枝头的翠鸟让我感到忧伤。可惜那动人的歌声,最终都随着黄昏而逝去。
我想要对垂柳花低声诉说,却又害怕柳花轻浮,不懂得伤春的心情。
思念楚地的旅宿,柔情与别绪,谁能与我共同温存?
空酒樽在夜里哭泣,青山默默无语,残月照在门前。
翠玉楼前,只有一波湘水轻轻摇荡着湘云。
时光漫长而梦短,不知何时才能重见桃根。
这般情景,真是人间没有一把刀,能将心上的愁痕割断。
作者介绍:黄孝迈,字仲平,号蕴山,宋代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著称。黄孝迈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明前夕,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离别的愁绪,结合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的伤感,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
《湘春夜月·近清明》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感伤。开篇便以“翠禽枝上消魂”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中提到的“清歌”与“黄昏”形成了时间的对比,清歌的消逝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短暂,令人感到惋惜。
接下来的诗句“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倾诉情感,另一方面却又对柳花的不解而感到失落。接着,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加浓烈,“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体现了孤独与渴望的交织。
空酒樽的意象则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空樽夜泣”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苦闷。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湘水的摇荡与残月的静谧,形成了一种宁静的孤独感。最后一句以“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收尾,表达了对心中愁苦的无奈与感慨,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气氛,翠鸟让人心神恍惚。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清晨的歌声在黄昏时分消散,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想对垂柳花倾诉情感,但担心柳花的轻浮不懂得伤春的心情。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思念故乡的旅宿,感受到柔情与离别的情绪,感叹无人可以分享。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空酒樽在夜里哭泣,青山默默无言,孤独的残月照在门前。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翠玉楼前只剩湘水轻轻摇曳,与湘云相伴。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时光漫长而梦却短暂,诗人渴望重见故乡的桃树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这一切情感的纠结,令人感叹人间没有刀可以割断心中的忧愁。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对春天的感伤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流露出深邃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翠禽”指的是哪种动物?
A. 燕子
B. 翠鸟
C. 鹅
D. 麻雀
诗人对“柳花”的情感态度是?
A. 渴望倾诉
B. 喜爱
C. 忽视
D. 憎恨
“空樽夜泣”中“空樽”象征什么?
A. 丰盛的生活
B. 孤独与失落
C. 快乐的回忆
D. 朋友的陪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