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14:4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44:50
《病雁》
作者:陆游
芦洲有病雁,
雪霜摧羽翰。
不辞道路远,
置身湖海宽。
稻粱亦满目,
鸣声自辛酸。
我正与此同,
百忧双鬓残。
东归忽十载,
四忝侍祠官。
虽云幸得饱,
早夜不敢安。
乃知学者心,
羞媿甚饥寒。
读我病雁篇,
万锺均一箪。
这首诗描写了一只病雁在芦苇洲上艰难求生的情景。即使遭受了雪霜的侵袭,它的羽毛也被摧残,但它并不在乎遥远的路途,愿意置身于宽广的湖海之中。稻谷和粮食满眼都是,但它的鸣叫声依旧充满了辛酸。我与它的境遇相同,忧愁交织,双鬓已然斑白。东归之后十年,已四次侍奉祠堂的官职。虽然说自己算是得了足够的食物,但每晚每早也无法安宁。于是我才明白,学者的内心,羞愧的感觉比饥寒更为沉重。读到我的《病雁》一诗,万贯财富也不过是一箪饭而已。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和爱国志士。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沦陷与北方的战乱,他的诗歌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风格奔放而深沉。
《病雁》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官场与生活中的疲惫与无奈。诗中通过病雁的形象,象征他自身的困境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现出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病雁》是陆游晚期的一首佳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开篇以“芦洲有病雁”引入,展现了一只病雁在自然环境中艰难求生的情景。这只病雁不仅是自然的生物,更是诗人自身处境的象征,反映出他在岁月流逝中渐感凋零的身心状态。
诗中提到“雪霜摧羽翰”,无疑是对自己遭遇的隐喻,正如病雁遭受外界的磨难,陆游也在岁月的洗礼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几句中,尽管稻谷粮食满眼,但病雁却发出辛酸的鸣叫,表现了物质丰盈却难以填补内心的孤独与忧伤。陆游以“我正与此同,百忧双鬓残”自比病雁,情感真挚而苦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自己在东归之后的经历与感受,虽然身为官员,表面上看似安逸,实则内心却无法安宁。通过“乃知学者心,羞媿甚饥寒”,陆游揭示了学者在追求知识与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与困惑,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邃思考。
整首诗通过病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的艰辛,表现了陆游那种虽身处困境却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揭示了陆游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病雁》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诗中描绘的病雁象征着:
A) 生命的脆弱
B) 物质的富足
C) 理想的实现
D) 自然的和谐
诗中提到“虽云幸得饱,早夜不敢安”表达了:
A) 生活的富足
B) 内心的无安
C) 对未来的期盼
D) 对自然的感悟
陆游的《病雁》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自我命运的忧虑,但陆游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强调时代背景下的苦难与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