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30:56
原文展示
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
作者:董嗣杲
街声崇墉隔,畏客陶诗兴。
枯梅三两株,僅有枝条剩。
斜晖卧竹棚,叠藓覆石磴。
始来觊联属,久去归蹭蹬。
万丈庐山高,苦恨无楼凭。
此时坐宽凉,忘却船如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隔绝于繁华喧嚣之处的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街道的声响被崇高的围墙隔绝,我因害怕客人而无法专心写诗。只有三两株枯梅,剩下的只是光秃的枝条。夕阳斜照在竹棚上,青苔覆盖了石阶。我曾渴望与世人联系,如今却只能归于平淡的生活。庐山高耸入云,我苦恼没有楼阁可以凭栏远眺。此时,我坐在宽敞凉爽的地方,忘却了船只的浮沉。
注释
- 崇墉:高高的围墙。
- 畏客:害怕有客人来访。
- 陶诗兴:陶渊明以诗歌而闻名,诗兴指写诗的兴致。
- 枯梅:指冬天的梅花,象征凋零的生命。
- 斜晖:夕阳的余晖。
- 叠藓:青苔层层叠加。
- 庐山:著名的高山,象征着崇高理想。
- 船如甑:船如同蒸锅,形容船的浮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崇尚隐逸生活,反映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董嗣杲任职江州分司的时期,诗人面对官场的纷扰,内心渴望逃避,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董嗣杲的《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于世态人情的感悟和内心的苦闷。开头两句从环境入手,描写了被围墙隔绝的街声,突出了诗人对于喧嚣的排斥和对宁静的向往。接下来的“枯梅三两株,僅有枝条剩”则以枯梅象征生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感慨。夕阳的斜晖和竹棚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孤寂的氛围。
“万丈庐山高,苦恨无楼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无奈,庐山的高耸象征着他心中理想的巅峰,而他却无处凭栏,显示出一种无力感。最后一句“此时坐宽凉,忘却船如甑”则将诗人的心境拉回现实,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的忘却,形成了一种自在而又略带忧伤的气氛。整首诗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更在情感上深沉细腻,展示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街声崇墉隔:街道的声音被高墙隔绝,暗示孤独。
- 畏客陶诗兴:害怕有客人来访,影响了写诗的兴致。
- 枯梅三两株:只有几株枯萎的梅花,象征生命的凋零。
- 僅有枝条剩:剩下的仅仅是光秃的枝条,暗示失去的美好。
- 斜晖卧竹棚:夕阳斜照在竹棚上,营造出静谧的环境。
- 叠藓覆石磴:青苔覆盖了石阶,显示出时间的流逝。
- 始来觊联属:曾经渴望与世人联系,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 久去归蹭蹬:久而久之归于平淡的生活,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 万丈庐山高:庐山高耸入云,象征理想的崇高。
- 苦恨无楼凭:苦恼没有楼阁可以凭栏远眺,表达对理想的失落。
- 此时坐宽凉:此时在宽敞凉爽的地方,感受到一丝宁静。
- 忘却船如甑:忘却了船只的浮沉,象征对烦恼的放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比作甑,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生活浮沉的感受。
- 对仗:如“万丈庐山高,苦恨无楼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枯梅、庐山等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环境与内心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街声:象征繁华的喧嚣与孤独的隔绝。
- 枯梅:象征生命的凋零与美好的失去。
- 斜晖: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温暖的宁静。
- 庐山:象征理想的高峰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于诗中“畏客陶诗兴”的意思,下列哪项正确?
- A. 害怕客人来访而无法写诗
- B. 喜欢陶渊明的诗兴
- C. 害怕写诗而不见客人
- D. 热爱与客人讨论诗歌
-
诗中“万丈庐山高”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理想的渴望
- C. 对官场的不满
- D. 对朋友的思念
-
“此时坐宽凉”中“宽凉”指的是什么?
- A. 背景的环境
- B. 室内的气温
- C. 心情的舒适
- D. 自然的清新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江雪》(柳宗元)与《寓江州分司衙随笔五首》在孤独与自然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柳宗元通过雪景表现内心的清冷,而董嗣杲则借助枯梅与庐山表达自己的孤独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