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3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37:16
一雨收残暑,新凉夜顿添。
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
衰疾便高卧,游程叹久淹。
山林虽寂寞,亦足养吾恬。
一场雨洗去了夏末的余热,清凉的夜晚随之而来。秋天的声音充满了落叶,虫鸣声在空荡荡的屋檐下回响。因为身体的衰弱我只能高卧在床,感叹游历的时光已经耽误了太久。尽管山林显得寂寞,但它足以滋养我的内心宁静。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典故,但表达了作者在秋雨之后,面对身体衰弱和游历耽搁的惆怅心情,流露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
董嗣杲,字子直,号志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人生的感悟,展现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雨后》创作于一个秋季的雨后,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
《雨后》是一首描写秋雨后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清新宁静的氛围。诗的开头“一雨收残暑,新凉夜顿添”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带来的清凉感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秋声满落叶,虫语傍虚檐”,则通过秋声和虫鸣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将秋天的意境进一步深化。
“衰疾便高卧,游程叹久淹”这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身体状况与内心的感慨,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思考。尽管身心疲惫,但“山林虽寂寞,亦足养吾恬”一句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依赖,表明他在寂静的山林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雨后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健康、游历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人生态度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雨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健康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理。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虫语”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
A. 山中
B. 虚檐下
C. 河边
D. 森林中
填空题:诗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和对生命的。
判断题:诗人认为山林的寂寞不会影响内心的宁静。 (对/错)
对比董嗣杲的《雨后》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但董的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白的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与对故土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与意象呈现上各有千秋,代表了各自的时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