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曾巩

时间: 2025-04-26 05:30:43

作者简介

〔宋代〕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文学成就

散文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成就

散文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异议;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作品介绍

先道而后文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李沿书》里他说: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天下国家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  此外,在《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

相关作品

【 送抚州钱郎中 】 名郎元是足风流,得郡东南地更优。翠幕管弦... 详情

【 环波亭 】 水心还有拂云堆,日日应须把酒杯。杨柳巧含... 详情

【 恩藏主送古梅求诗 】 折得前村雪里枝,殷勤来聘老夫诗。请公静看... 详情

【 北归三首 其二 】 拜捧恩书喜满颜,马蹄遥望斗杓还。从今步步... 详情

【 过彭泽 】 渊明昔抱道,为贫仕兹邑。幡然复谢去,肯受... 详情

【 游麻姑山九首 其五 颜碑 】 碑文老势信可爱,碑意少缺谁能镌?已推心胆... 详情

【 题祝道士房 】 悠悠行处是风波,万事万惊久琢磨。心逐世情... 详情

【 亲旧书报京师盛闻治声 】 自知孤宦无材术,谁道京师有政声。默坐海边... 详情

【 西园席上 】 省阁名郎国羽仪,瀛洲仙客众蓍龟。山蹊向日... 详情

【 忆越中梅 】 浣沙亭北小山梅,兰渚移来手自栽。今日旧林... 详情

【 上杜相三首 】 翊戴唐虞旦暮中,忽将符节抚山东。忆归慷慨... 详情

【 仁宗皇帝挽词三首 】 纳谏终无牾,无人久更明。恩波通四海,寿域... 详情

【 郓州新堂 】 百尺丰堂汶水滨,鲁侯清燕此逡巡。溪寒素砾... 详情

【 金山寺 】 尘外岧峣鹫岭宫,架虚排险出青红。林光巧转... 详情

【 追租 】 耕耨筋力苦,收刈田野乐。乡邻约来往,樽酒... 详情

【 东津归催吴秀才寄酒 】 荒城懒出门常掩,春气欲归寒不敛。东邻咫尺... 详情

【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 其二 游琅琊山 】 飞光洗积雪,南山露崔嵬。长淮水未绿,深坞... 详情

【 促促为物役 】 促促为物役,区区迫世情。但嗟束缚急,未觉... 详情

【 陈君式恭轩 】 不要墙头俗眼看,故开苍藓种檀栾。虚心得处... 详情

【 荔枝四首 其四 】 金钗双捧玉纤纤,星宿光芒动宝奁。解笑诗人... 详情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古镜 春晓太平公主小楼闻吟双管 夜宴安乐公主宅 十三四 杂诗三首 其二 立春日内出綵花应制 北邙山 相和歌辞·长门怨 横吹曲辞·长安道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祸起萧墙 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饱计 不欺地下 榛芜 眼膛 忑忑忐忐 艮字旁的字 手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鼎足而立 驴前马后 徒讬空言 工字旁的字 体心 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