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范漕赴召》

时间: 2025-08-13 15:05:27

诗句

汲古千寻绠,通今八面窗。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分镇中边蜀,归途内外江。

禁城风雨放,应念鹿门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3 15:05:27

原文展示:

送范漕赴召 崔与之 〔宋代〕 汲古千寻绠,通今八面窗。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分镇中边蜀,归途内外江。 禁城风雨放,应念鹿门庞。

白话文翻译:

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如同用千寻长的绳索汲水,通晓现代知识则像打开了八面窗户。 我们相遇时都互相认可对方的气度,还未开口交流,心意已经相通。 你在蜀地的中边分镇任职,回归途中将穿越内外的江河。 当禁城的风雨停歇,你应该会怀念鹿门山的庞德公。

注释:

  • 汲古: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 千寻绠:比喻深入且广泛。
  • 通今:通晓现代知识。
  • 八面窗:比喻视野开阔,知识广博。
  • 气许:互相认可对方的气度。
  • 心降:心意相通,互相理解。
  • 分镇中边蜀:在蜀地的中边分镇任职。
  • 归途内外江:回归途中将穿越内外的江河。
  • 禁城:指京城。
  • 鹿门庞:指鹿门山的庞德公,东汉隐士,此处比喻隐居之地或隐士。

诗词背景: 崔与之是宋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这首诗是崔与之送别范漕赴京任职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旅途的祝愿和隐居生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学问的追求。首联以“汲古千寻绠”和“通今八面窗”形容友人学识的广博与深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学术追求。颔联“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则巧妙地描绘了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尾联通过对禁城风雨和鹿门庞的对比,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含蓄。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汲古”与“通今”的对比,展现了友人学识的广博与深入。
  • 颔联:通过“气许”与“心降”的表达,描绘了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
  • 颈联:通过“分镇”与“归途”的描述,预示了友人的未来旅途。
  • 尾联:通过对“禁城”与“鹿门”的对比,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汲古千寻绠”和“通今八面窗”。
  • 对仗:如“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与祝愿,通过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旅途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学问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汲古千寻绠:象征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 通今八面窗:象征通晓现代知识。
  • 禁城风雨放:象征京城的繁华与变迁。
  • 鹿门庞:象征隐逸生活与隐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汲古千寻绠”比喻什么? A. 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B. 广泛阅读现代书籍 C. 学习多种语言 D. 探索自然奥秘
  2. “相逢俱气许,未语已心降”表达了什么? A. 两人初次见面时的尴尬 B. 两人心意相通的情景 C. 两人互相竞争的情景 D. 两人互相猜疑的情景
  3. 诗中“鹿门庞”指什么? A. 京城的繁华 B. 隐逸生活与隐士 C. 古代的学者 D. 现代的作家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 王维《送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送友人》与崔与之《送范漕赴召》:两者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而崔与之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学识与气度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有助于理解崔与之诗歌的时代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婆罗门引 兖州龙兴阁感遇 江城子 黄公庙 落魄 湘夫人咏 水龙吟 玉楼春 归舟怨 鹧鸪天 薄命妾辞 续小娘歌十首 其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老佛爷 暗楼子 影附 飠字旁的字 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苏海韩潮 虚张声势 页字旁的字 尤云殢雪 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重开头的成语 朝发暮至 乌合之师 孾儿 户字头的字 首字旁的字 声纳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