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21:3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21:38:43
原文展示:
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
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
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
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
白话文翻译:
在芳草重新生长的地方,心中断肠的情感又再涌现。
自然会让人忍不住流泪,何必再去看那残阳的凄凉。
楚地的岸边延绵千里,只有三两只燕鸿飞过。
回不了家乡的我,更何况是举杯与君共饮呢?
注释:
典故解析:
“楚岸千万里”中提到的楚地,是指古代楚国的地域,代表着遥远的故乡。诗中常见的离别情绪,与杜牧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士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客,晚唐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杜牧送别好友蒯希逸之际。诗中充满了对离别的伤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科举制度与离别情感的复杂心境。
诗歌鉴赏:
《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杜牧深厚的诗歌造诣。全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入情感,芳草的生长与心中断肠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离别之痛。诗人在描绘自然时,不仅仅是表面景象的再现,更是情感的寄托。残阳的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吟咏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失落,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与惆怅。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示了杜牧对人间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暗示了杜牧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芳草”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离别的伤感 C. 生命的循环
"楚岸千万里"中提到的“楚”指代什么地方? A. 现代城市 B. 古代楚国 C. 杜牧的故乡
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离别的伤感 C.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之情,风格更为豪放。 《登鹳雀楼》:通过壮丽的景色表达人生的壮志与豪情,侧重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