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感遇二十五首》

时间: 2025-04-26 07:00:21

诗句

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

弦木以为弧,鸟兽不安林。

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

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

焚木岂人火,弃沙非外金。

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0:21

原文展示:

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弦木以为弧,鸟兽不安林。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焚木岂人火,弃沙非外金。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

白话文翻译:

缫丝时还未遇到鱼,但心中已生出织网的念头。用弦木制成弓,使得鸟兽在林中不安。大自然原本平静无事,万物也都安详。是谁让一个机关惊动,引发万般变化相互追逐。焚烧木材难道是人为的火,抛弃沙子并非外来的金。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险恶和深沉。

注释:

  • 缫丝:指缫丝的过程,即从蚕茧中抽出丝线。
  • 缘鱼:遇到鱼,这里比喻意外的遭遇。
  • 网心:心中已有织网的念头,比喻预谋或计划。
  • 弦木:用弦绷紧的木头,指制作弓的过程。
  • 弧:弓的形状。
  • 大钧:指大自然,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这里比喻大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 愔愔:安静、平和的样子。
  • 一机:一个机关,比喻一个触发点或事件。
  • 万变:指各种变化。
  • 焚木:焚烧木材。
  • 人火:人为的火。
  • 弃沙:抛弃沙子。
  • 外金:外来的金子。
  • 巧诈子:指狡诈的人。
  • 峻而深:险恶和深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感遇二十五首》是他在特定时期对社会现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张耒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心险恶的深刻观察和批判。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对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缫丝、弦木等具体事物的描绘,隐喻了人心中的预谋和计划,以及这些计划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诗中“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一句,强调了大自然的原本平静和万物的安详,与后文的“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为因素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最后两句“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则是对那些狡诈之人的严厉批评,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缫丝时还未遇到鱼,但心中已生出织网的念头。这里通过缫丝和织网的比喻,暗示了人心中的预谋和计划。
  2. 弦木以为弧,鸟兽不安林:用弦木制成弓,使得鸟兽在林中不安。这里通过弦木和弓的比喻,暗示了人为的武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3. 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大自然原本平静无事,万物也都安详。这里强调了大自然的原本状态和万物的安详。
  4. 谁令一机骇,万变起相寻:是谁让一个机关惊动,引发万般变化相互追逐。这里通过“一机”和“万变”的对比,突出了人为因素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5. 焚木岂人火,弃沙非外金:焚烧木材难道是人为的火,抛弃沙子并非外来的金。这里通过焚木和弃沙的比喻,暗示了人为的破坏和浪费。
  6. 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险恶和深沉。这里对那些狡诈之人的严厉批评,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缫丝、弦木、大钧等具体事物的比喻,隐喻了人心中的预谋和计划,以及这些计划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 对比: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对照,突出了人为因素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 拟人:将大自然和万物赋予人的情感和状态,如“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动荡和人心险恶的深刻观察和批判。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对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缫丝:象征着勤劳和生产。
  • 弦木:象征着武器和破坏。
  • 大钧:象征着大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 一机:象征着触发点和事件。
  • 焚木:象征着破坏和浪费。
  • 巧诈子:象征着狡诈和险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缫丝未缘鱼,有丝生网心”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A. 缫丝时还未遇到鱼,但心中已生出织网的念头。 B. 缫丝时遇到了鱼,但心中没有织网的念头。 C. 缫丝时还未遇到鱼,心中也没有织网的念头。 D. 缫丝时遇到了鱼,心中已生出织网的念头。

  2. 诗中“大钧本无事,物类亦愔愔”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A. 大自然原本平静无事,万物也都安详。 B. 大自然原本有事,万物也都安详。 C. 大自然原本平静无事,万物也都不安。 D. 大自然原本有事,万物也都不安。

  3. 诗中“如何巧诈子,尚欲峻而深”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A. 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险恶和深沉。 B. 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善良和浅显。 C. 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险恶和浅显。 D. 为何那些巧诈之人,还想要更加善良和深沉。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耒的其他《感遇》系列诗作,如《感遇二十五首》中的其他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是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对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在主题上相似,都是通过自然与人为的对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对人心险恶的批判,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可以全面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代表作,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关查询

西施篇 西施 西施 西施诗 西施诗 西湖杂曲 其四 西湖八景 其四 水晶初月 西湖十咏 其十 失题 西湖春日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字底的字 安土重迁 开门揖盗 白开头的成语 提手旁的字 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遣 包含坏的词语有哪些 沅茞澧兰 瓦字旁的字 瞽言 哭天抢地 貝字旁的字 层曲 追队 口字旁的字 德荣兼备 打秋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