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8:24
《筠州二咏·黄雀》
作者:苏辙 〔宋代〕
秋风下,黄雀飞。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
翾翻巧捷多且微。精丸妙徼举辄违。
乘时席势不可挥。一朝风雨寒霏霏,
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
头颅万里行不归,北方居人厌羔豨,
咀噍聊发一笑欷。
秋风吹拂,黄雀在空中飞舞。稻谷成熟,黄雀也长得肥壮。
成群的黄雀遮蔽了天空,阳光变得暗淡,
它们在广袤的田野上飞来飞去,稻谷变得稀少。
它们飞翔灵巧,动作轻盈,
然而,这样的轻盈却常常让它们失去方向。
乘着时机和形势,它们无法轻易逃脱。
一旦风雨来临,寒意逼人,
肉多翅重的黄雀,难以逆天而飞,农夫们高高举起渔网,惊动了它们,
它们被网捕住,脖子悬挂,脚被束缚,身体无衣可遮。
成群的黄雀依然相依相伴,
但它们的头颅却无法再归返,北方的居民厌恶羔羊和野猪,
只是咀嚼着,发出一声声轻叹。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掩耳,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苏轼之弟。与兄长共同开创了“苏门四学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苏辙身处筠州期间,正值秋季,黄雀在农田里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本诗通过黄雀的遭遇,隐喻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和人事的感慨。
《筠州二咏·黄雀》是一首通过描写黄雀在秋季的生存状态,反映生命的脆弱和自然法则的诗作。诗中的黄雀象征着处于自然链条中的生命,其自由飞翔的姿态与最终被捕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黄雀的灵巧与农夫的捕获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存的残酷。
首联通过“秋风下,黄雀飞”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秋日画面,黄雀在丰收的禾田中翱翔,象征着丰盈与活力。接着,诗人转向黄雀的命运,运用“群飞蔽空日色薄”之句,展现了黄雀成群飞翔的壮观场景,但随之而来的是“逡巡百顷禾为稀”,暗示了它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预示着潜在的危险。
后半部分则是对黄雀被捕的描绘,尤其是“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两句,生动地表达了被捕后无助的状态,展现了群体间的依赖与无奈。最后以“北方居人厌羔豨,咀噍聊发一笑欷”结束,既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捕杀,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黄雀的命运,隐喻了生命的脆弱、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深沉的思考与感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黄雀的飞翔与被捕,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生命的脆弱,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筠州二咏·黄雀》的作者是谁?
诗中描绘的黄雀最初的状态是什么?
“肉多翅重天时非”中的“天时非”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