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4:42
元明散诸根,外与六尘合。
流中积缘气,虚妄无可托。
敝陋少空明,妇姑相攘夺。
日出暵焦牙,风来动危蘀。
喜汝因病悟,或免终身著。
更须诵楞严,从此脱缠缚。
这首诗表达了在外界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人的内心难以平静,甚至连牙痛这样的身体不适也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提到,人与外界的关系如同流动的水,难以把握,追求的种种都是虚妄而无实。生活中充满了争斗与纷扰,身处其中的人常常感到迷惘和无助。然而,诗人希望通过病痛的体验,能够让人们悟出人生的真谛,从而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内心的自由。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涪翁,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情感真挚和哲理深邃著称。苏辙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还在政治上有影响力,任职期间提倡仁政,关心民生。
这首诗作于苏辙遭遇牙痛之际,身体上的不适引发了他对人生与世事的思考。正是通过这种病痛的体验,使他意识到人生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关系。
《次远韵齿痛》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诗人在牙痛的情况下,感受到身体与心灵的痛苦,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元明散诸根”引入,将个体的根本与外界的尘世相对比,表达了人与外界关系的复杂性。接下来的“流中积缘气,虚妄无可托”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力感。
诗中“日出暵焦牙,风来动危蘀”描绘了因病痛而感受到的脆弱和不安,进一步加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的“喜汝因病悟,或免终身著”与“更须诵楞严,从此脱缠缚”则传达了一种希望:病痛虽然折磨人,但它也能成为觉悟的契机,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病痛的描绘,唤起读者对生活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显示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独特理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个人痛苦的反思,引导人们认识到外界的虚妄与内心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强调修行与自我觉悟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内心的解脱与宁静。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六尘”指的是哪六种感官?
填空题:诗中提到“日出暵焦牙,风来动__”。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对人生苦难的无奈与接受。 (对/错)
可以将苏辙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内心领悟与解脱,而后者则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思索与情感的流露。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差异,但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