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1:41
使君美且仁,遍地种桃李。岂独放春花,行看食秋子。
这位使君既美丽又仁爱,遍地种植桃树和李树。难道仅仅是为了春天的花朵吗?要等到秋天才能品尝丰收的果实。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滨,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其兄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氏兄弟”。他以诗文著称,作品多以议论见长,关心民生。
这首诗作于苏辙在洋州园亭游览时,表达对良好治政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热爱。诗中体现了他对官员应具备的德行的期望。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开头以“使君美且仁”入手,既描绘了地方官员的外貌,又突出了其内在的仁爱精神,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赞美。接着,诗人通过“遍地种桃李”的意象,展现了这位官员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土地的精心治理。桃李的种植,不仅是春天的美景,更关乎秋天的收获,暗示治理之道应注重长远效果。在这里,苏辙强调了治理的责任,官员的行为不仅仅是当下的表现,更要关心民众的未来。整首诗以春花与秋子形成对比,体现了自然与人事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理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官员应具备仁爱之心,治理应着眼于长远,关心百姓的未来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A. 一位普通百姓
B. 地方官员
C. 农民
D. 商人
“岂独放春花”中的“岂”是什么意思?
A. 当然
B. 何止
C. 只是
D. 可能
诗中“秋子”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花
B. 秋天的果实
C. 秋天的风景
D. 秋天的云彩
答案:
比较苏辙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但苏辙更侧重于理想官员的形象,而杜甫则多描绘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