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三月晦日偶题》

时间: 2025-05-02 14:45:46

诗句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5:46

三月晦日偶题

作者: 秦观 〔宋代〕

原文展示: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白话文翻译:

时节在催促着,万物各自焕然一新。
痴情的儿女们却想挽留这春天。
春花已然凋谢,何必为此而感到怨恨?
夏天的树木阴影正好适合人们栖息。

注释:

  • 节物:指季节的变化和事物的更新。
  • 痴心儿女:指对春天充满眷恋的男女。
  • 芳菲:指花香和美丽的景色。
  • 歇去:凋谢、消逝。
  • 阴阴:形容树木繁茂,树荫浓密。

典故解析:

秦观的这首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尤其是对春夏之交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擅长词和诗,代表作品有《鹊桥仙》《踏莎行》等。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三月的最后一天,正值春末夏初之际,诗人通过对时节变换的感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夏天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三月晦日偶题》展现了秦观对时节变迁的细腻感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短暂和儿女的痴情,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春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让人不愿轻易放手。在“芳菲歇去何须恨”一句中,诗人以淡然的态度面对春天的离去,表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豁达心态。最后一句“夏木阴阴正可人”则引入了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日阴凉的向往。整首诗以四句描写四季更迭,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春天的缅怀,又有对夏天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节物相催各自新:时节在不断催促,万物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
    • 痴心儿女挽留春:痴情的年轻男女想要留住这美好的春天。
    • 芳菲歇去何须恨:春花虽已凋谢,不必感到怨恨。
    • 夏木阴阴正可人:夏天的树木繁茂,树荫正适合人们栖息。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节物与儿女的情感关联,赋予自然以人性的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变化的接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节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儿女:代表对春天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 芳菲: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绽放。
  • 夏木阴阴:象征着生机与安宁,体现了夏季的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痴心儿女”是指哪类人群? A. 对春天有情感的人
    B. 老年人
    C. 孩子

  2. “芳菲歇去何须恨”中的“芳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香和美丽
    B. 夏天的果实
    C. 秋天的落叶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宵》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春宵》与《三月晦日偶题》均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春宵》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而《三月晦日偶题》则呈现出对时间流逝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秦观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涧舖岭道中四首 立春日邂逅周文显于子畅兄许饮酒论文欢有余 娱山亭 雨后晨起怀斯远 永和道中怀成父 题王远父所藏苏沧浪帖 重过东湖二首 其一 十一月十五日风大作偶成四十字 怀秉文 次韵莫令因迓使者同泛舟至漂神已而误焉问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讲切 情不可却 鬯字旁的字 包含麟的成语 尊崇 包含挨的词语有哪些 門字旁的字 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嗷嗷待食 爿字旁的字 偷东摸西 遘屯 士马精强 绞丝旁的字 扎营 铭鼎 匕字旁的字 结舌杜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