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8: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8:32:34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
鲜鲫经年秘醽,
团脐紫蟹脂填腹。
后春莼茁活如酥,
先社姜芽肥胜肉。
鸟子累累何足道,
点缀盘餐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
方法相传竟留蓄。
且同千里寄鹅毛,
何用孜孜饮麋鹿。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地区的美食,写到新鲜的小鲫鱼经过精心烹饪,肉质鲜美,团脐的紫蟹则满腹是肥厚的蟹肉。春天后莼菜生长得像酥油一样嫩滑,早春的姜芽肥美得胜过肉类。那些鸟儿虽然多,却不值得一提,点缀在餐桌上也只是偶尔的需求。淮南的风俗和美食通过瓶罐传承下来,流传至今。即使是远隔千里,也能寄来一封鹅毛信,何必辛苦地饮用麋鹿的血液呢?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具细腻情感,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扬州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当地美食的喜好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美食为主题,借助对扬州特产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生活的富足与美好。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具体的食物描写,营造出一种丰盛的餐桌意象。这些美味不仅是对味觉的享受,也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中提到的“鲜鲫”、“紫蟹”、“莼菜”、“姜芽”等,都是扬州地区的特色美食,它们的鲜美和滋养体现了扬州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的精致。通过对食物的描绘,苏轼不仅在感官上给人以享受,更在情感上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后半部分则通过“千里寄鹅毛”的比喻,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思念的深沉,形成了诗歌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流畅自然,字句间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情的珍视,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友谊的珍视。通过美食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食与友情交织的生活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鲜鲫”指的是什么?
A. 鳗鱼
B. 鲫鱼
C. 虾
答案:B
“莼菜”的特点是什么?
A. 酥脆
B. 嫩滑
C. 香辣
答案:B
诗中“千里寄鹅毛”是指什么?
A. 远方的祝福
B. 远距离的交通
C. 送礼物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美好,而杜甫的诗则多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