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8:21
一尾追风抹万蹄,昆崙玄圃谓朝隮。
回看世上无伯乐,却道盐车胜月题。
一条尾巴追逐着风,踩踏着万千马蹄。昆仑山和玄圃被称为朝廷的栖息地。回过头来看,世上却没有伯乐这样的识马之人,大家却觉得盐车的作品胜过了月亮的题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广泛的兴趣而闻名,特别是其诗词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政治风波和个人遭遇挫折的时期,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不满和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秦君”正是他的一位友人,因举进士未能如愿而感到惋惜。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苏轼对人才识别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一尾追风抹万蹄”描绘出一种激昂的气势,展现了追求理想和成就的决心。接着,提到昆仑和玄圃,这两个典型的仙境象征着人们心中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而“却道盐车胜月题”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对伯乐缺失的反思,突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渴望与现实的失望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伯乐”指的是:
A. 识马之人
B. 画家
C. 政治家
D. 诗人
“一尾追风”比喻的是:
A. 追求理想的人
B. 自由的生活
C. 迷失的方向
D. 迅速的物体
诗中提到的“昆崙”象征着:
A. 理想与高远
B. 现实与困境
C. 失去的机会
D. 普通生活
苏轼与李白在诗中均表达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洒脱,而苏轼则在沉静中流露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李白的《将进酒》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而苏轼的《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则更关注于对人才的识别与重视。两者风格迥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