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9:5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9:52:24
满庭芳·一向沉空
作者: 佚名 〔宋代〕
一向沉空,偏枯着静,痴人枉费工夫。
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
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
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
为仙为佛事,不增不减,非实非虚。
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
混俗凝然不染,居众处尘法难拘。
知常用,巍巍荡荡,何所不虚无。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看法和对真理的追求。前半部分提到沉迷于空虚和静寂的状态,像是痴人白费功夫般无用。用磨砖做镜、在树上找鱼的比喻,暗指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后半部分强调,看到月亮不必用手指去指,观赏花朵的领悟也应是真实的。聪明的人能随机应变,理解事物的本质,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感到愤怒或快乐。无论是追求仙佛,还是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应有所增减,也不应执着于虚实之间。最终,诗人强调一种清晰明亮的智慧,如同一颗神珠,能够在尘世中保持不染,自在而不受拘束。理解常理,保持一种巍然的态度,何处不在虚无之中。
作者介绍:此词的作者为佚名,具体生平不详,属于宋代诗词流派。宋代是中国文学的繁荣时期,诗歌多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创作背景:本词产生于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超然的态度。
《满庭芳·一向沉空》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真理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沉空”作为引子,直接揭示一种空虚和无用的状态,仿佛在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表面的安静与寂静。接下来的“磨砖作镜,缘木欲求鱼”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追求不切实际的行为,给人以深思。
诗人通过“见月何须用指,观花悟总是真如”来强调对真理的直接理解,暗示智慧的获得不在于外在的标记,而在于内心的领悟。此句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智慧,既不需要外在的证据,也不需依赖他人。接着,诗人提到聪明士的境界,强调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体会生活的真谛。
最后几句将诗歌推向高潮,诗人以“露堂堂,光赫赫,一颗神珠”比喻智慧的明亮和珍贵,表现出一种心灵的纯净与宁静。通过“混俗凝然不染”,诗人传达出一种在世俗中保持自我的理想境界,体现了超脱和自由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哲理的探讨,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空虚的追求,而应在平淡中体悟生活的真谛。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磨砖作镜”比喻的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聪明士,随机解物,无愠无愉”,说明聪明的人能够___。
判断题:“见月何须用指”强调了指向外在的必要性。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