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50
送可教僧归越
作者:梅尧臣 〔宋代〕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居住在南方,但时常思念北方,心中感到羞愧于眼前的世俗。就像橘树变成了枳树,眼前只剩下光秃的枝条。关于气味的讨论已无所谓,孤独的根系被迫生长在岩石的缝隙中。
“橘变枳”出自《史记·李斯传》,比喻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传达出一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失落感。
作者介绍:梅尧臣,宋代诗人,世称“梅子”,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梅尧臣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困惑与无奈。
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以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向往。诗中开头以“万事厌寻常”引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厌倦,随即转向对理想状态的追求,显得十分真切。接着,诗人以“居南多北思”表达了自身的地理与情感的矛盾,北方的思念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南方生活的失望。
“既来橘变枳”则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环境对人性和命运的影响,暗示了诗人的无奈与失落。最后,孤独的根系与岩石的碰撞,象征了生命的艰难与孤独,传达出一种无助与渴望挣脱现状的情感。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勾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却受限于现实的典型文人形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送可教僧归越》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而李白则更强调外部自然景观对情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