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2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20:37
蝗飞高
作者: 徐照 〔宋代〕
战上尸上虫,虫老生翅翼。
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
栉栉辫方来,横遮遍天黑。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
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
因知天中蝗,乃是尸上物。
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
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
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战斗后,蝗虫在尸体上滋生的情景。虫子在尸体上飞舞,显然是因为愤怒而飞得激烈。蝗虫成群结队覆盖天空,戍守的妻子听到我说话,脸色变得苍白,气愤得难以喘息。我的丈夫在战斗中阵亡,尸体就留在沙石中。昨夜我梦见他的魂魄归来,白马骑士般的身影在晨曦中无影无踪。于是我才明白,天上的蝗虫,原来是从尸体上飞出来的。仰头长久地望着天空,低头时泪水双双滴落。呼唤儿子不要伤害它们,解开缰绳让它们自由。如果蝗虫能够理解,飞入的便是我心中的苦痛。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著有多首诗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蝗飞高》是徐照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战斗带来的悲惨后果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诗中蝗虫的意象,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
《蝗飞高》以其悲怆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令人动容。全诗通过蝗虫与尸体的关系,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在战斗的硝烟中,蝗虫象征着死亡与绝望,飞舞于尸体之上,映射出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诗中“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一句,生动描绘了戍守边疆的妻子在听闻丈夫战死的消息后,瞬间的失落与绝望,令人心生怜悯。而“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则通过梦境的描写,表现了对亡灵的深切思念。值得注意的是,诗末的“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不论是蝗虫还是人,皆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一情感的细腻表达,使整首诗更具深度,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与对亲人的怀念,展现了生与死的交织,对生命的无常感到深深的惋惜。诗中对蝗虫的同情,反映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与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蝗虫是从哪里来的?
A. 从土里
B. 从尸体上
C. 从树上
D. 从河里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中的“戍妇”指的是谁?
A. 战士
B. 妻子
C. 母亲
D. 孩子
诗中提到的“白骑”象征着什么?
A. 马
B. 高贵与英勇
C. 战斗
D. 战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徐照的《蝗飞高》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涉及战争的悲惨与人间的苦痛,但徐照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杜甫则更强调历史的沉重感。两者在风格上表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各自展现了对生活与死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