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5:38
八月三日夜作
白居易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
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
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
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
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
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
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在八月的三日夜晚,露水晶莹,月光微弱,天气清凉,景物显得格外清晰。草头的露珠显得寒冷,楼角的月光如玉钩般闪烁。空气清爽,衣服穿着舒适,风吹过时,杵和砧的声音变得稀疏。夜里的被褥散发着香气,让人思念,秋天的凉席却显得无情。梦短暂,睡眠频繁被惊醒,漫长的夜晚我只能起床走动。烛光摇曳,映照出清晨的影子,虫鸣声中透着寒意。槿花已经老去,先开过的花朵凋谢,而莲花的果实才刚刚开始成熟。四季的日子无尽无休,何必为衰老和荣华而感叹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怀等,常表现出人间疾苦与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八月的夜晚,正值中秋将至,诗人通过描绘清凉的夜景、细腻的感受,反思人生的短暂与四季的流转,表达对生死无常的哲思。
《八月三日夜作》是白居易在一个清凉的夜晚所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清新。开篇以“露白月微明”勾画出夜色的朦胧,接着描绘草头的露珠和楼角的月光,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这种细致的观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转向自我内心的感受,表现了在这夜晚中的孤独与思索。通过“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诗人对比了温暖的被褥带来的思念与寒冷的席子所带来的无情,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梦境的短暂与频繁的觉醒,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后半部分,诗人用“烛凝临晓影”描绘了清晨即将来临的场景,虫鸣声中夹杂着寒意,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流逝。最后两句“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呈现出自然界的规律与生命的轮回,诗人以此引入哲学思考,感叹四季的无尽循环,表达了对生死荣枯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循环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与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诗中“露白月微明”表达了什么样的夜晚景象?
A. 晴朗
B. 朦胧
C. 黯淡
D. 明亮
“梦短眠频觉”中的“梦短”指的是什么?
A. 梦境美好
B. 睡眠不稳
C. 夜晚漫长
D. 思念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