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5:42
游烂柯山 其四
沙门何处人,携手俱灭迹。
深入不动境,乃知真圆寂。
有时归罗浮,白日见飞锡。
这位沙门(和尚)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携手走过,留下了无影无踪的痕迹。深入这不动的境地,我才明白真正的圆寂是什么样的。有时候,我会回到罗浮山,白天能看到他手中飞舞的锡杖。
作者介绍:羊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歌通常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安静的山中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出世和修行的思考。历史上,唐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士人们常常寻求山水之间的灵感与宁静。
《游烂柯山 其四》通过简短的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开头的“沙门何处人”抛出一个问题,似乎在探寻一位修行人的去向,暗示着对宗教与哲学的追寻。接着“携手俱灭迹”则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世俗的痕迹如何无影无踪。作者在“深入不动境”中体悟到真正的圆寂,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一句“有时归罗浮,白日见飞锡”,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像是对理想境地的描绘。罗浮山的意象让人联想到道教的超脱和清净,似乎在提示人们,真正的智慧与宁静往往在于对自然和自我的回归。
整首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和谐自然的赞美,显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探索内心的宁静与圆寂,追求真理与智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的“沙门”指的是哪个群体?
“深入不动境”表达了什么样的境界?
诗中提到的“飞锡”是什么的象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