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2:5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2:53:12
惨淡黄云戍,阴森白骨堆。
望乡无故识,吊古有荒台。
海月三更出,悲风万里来。
愁心当此夕,鸿雁不胜哀。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悲凉的景象:昏暗的黄云笼罩着边关,冷酷的白骨堆积在一起。向远方的故乡望去,心中却没有熟悉的景物;缅怀历史的古台,已然荒废。海上的月亮在深夜升起,悲伤的风远道而来。此时此刻,心中充满愁苦,鸿雁在空中飞翔,更显得哀伤。
戴亨,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诗风多以沉郁、悲凉为主,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烽台秋望》写于战乱时期,诗人目睹边疆的惨烈景象,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国破家亡,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悲痛。
《烽台秋望》是一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作,通过对边疆惨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故乡的思念。首句“惨淡黄云戍”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黄云象征着阴郁与萧条,戍字则直接与边疆的防守联系在一起,暗示着战争的残酷。接下来的“阴森白骨堆”,更是加深了这种氛围,令人感受到生死离别的沉重。诗人在“望乡无故识”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渴望与无奈,过去熟悉的景象在战争中已然消逝,让人心生惆怅。
“吊古有荒台”一句,古台的荒凉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无情,诗人站在这里,既是对历史的追思,亦是对现实的感慨。海月与悲风的结合,营造了一种凄冷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最后一句“鸿雁不胜哀”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鸿雁自古以来就是思乡的象征,诗人在此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流露出对流亡生涯的无奈与痛苦。整首诗以凄凉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家乡的深切关怀和无尽惆怅。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思乡、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愁苦情感,展现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惨淡黄云”指代的是什么?
“白骨堆”象征着什么?
诗人在“愁心当此夕”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与《烽台秋望》的“惨淡黄云戍”相似,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对未来的希望,而《烽台秋望》则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