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8:13
废琴
作者: 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这把琴是用丝与桐木合成的,琴中发出的是太古时代的声音。
然而这古老的声音淡而无味,不能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玉制的琴徽光彩已经黯淡,朱红色的琴弦也满是尘土。
这琴自从被废弃以来已经很久了,遗留下来的声音依然清脆。
我愿意为你弹奏这琴,尽管弹奏时却无人倾听。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境况呢?是羌笛和秦筝的缘故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
《废琴》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音乐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文化逐渐被世俗的娱乐所取代,诗人借琴的废弃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
《废琴》是白居易对古乐器的深情回望,诗中通过琴的状态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情感的疏离。开篇以“丝桐合为琴”描绘出琴的材料,接着引入“太古声”,强调古琴的音色与当代人的无感,呈现出时间的无情与文化的断裂。诗中的“古声澹无味”是白居易对当时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冷漠的无奈之叹。
接下来的两句“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描绘出琴的破败,象征着古代艺术的衰落。诗人虽有弹琴之意,但“纵弹人不听”则反映出他的孤独与无奈,表明即使有意传承,最终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后的“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不仅是对音乐流行趋势的质疑,也是对文化变迁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遗忘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对音乐、文化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无奈,表现了白居易对古琴的热爱及其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失望与反思。
《废琴》中的“太古声”主要指的是?
A) 现代音乐
B) 古代音乐
C) 民间音乐
D) 宗教音乐
诗中提到的“羌笛与秦筝”象征什么?
A) 传统文化
B) 新兴音乐
C) 古代乐器
D) 民族风情
“不辞为君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愤怒
B) 孤独
C) 愿意付出
D) 不屑一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