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4:50
绿尘斜柱筝弦语。春宴归来当夜午。枕蟾窥衾凤舞。鸭歇水沈慵自炷。盼仙期,知甚处。除是梦中飞去。恼乱楚峰疑雨。梦知归路否。
一缕绿尘在斜照的柱子上,悠扬的筝声在耳边回荡。春天的宴会结束后,正是正午时分。我躺在枕头上,透过窗帘窥视夜空中明月,心中思绪如同舞动的凤凰。水边的鸭子安静地歇息,似乎连空气都懒得燃起香火。我期待着与仙人相会,不知他现在在哪里。或许我只是梦中飞去,心中焦虑不安,仿佛楚地的山峰在疑似的雨中模糊不清。梦中是否知道回家的路呢?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华,号洙溪,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词作著称,尤其在抒情方面有很高的造诣。韦庄的作品常蕴含深厚的感情,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描绘交织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应天长》创作于韦庄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歌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这首《应天长》以春宴后的宁静为背景,融入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开篇的“绿尘斜柱筝弦语”便勾勒出清新明朗的春日氛围,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诗中通过“枕蟾窥衾凤舞”的意象,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思,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惆怅。
接下来的“鸭歇水沈慵自炷”,则把情景转向宁静的水边,鸭子歇息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慵懒和放松。这种情感的转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面对“盼仙期,知甚处”的无奈,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期待着与遥不可及的仙人相遇。然而,“除是梦中飞去”的自我否定,昭示着这种期待的虚幻和无果,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最后的“梦知归路否”则巧妙地将梦与现实相结合,使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上更为丰富。诗人通过梦境的象征表达了对故乡、对归属感的渴望,最终将思绪引向一种隐秘而又悠长的忧伤。
整首诗歌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理想的渴求,穿插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最终引向对故乡与归属感的深切思考。
诗中“绿尘”象征什么?
A. 秋天的落叶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诗中提到的“盼仙期,知甚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满足
B. 对理想的渴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无所畏惧
诗中“梦知归路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
A. 现实生活
B. 对未来的幻想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爱情的追求
韦庄《应天长》 vs 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韦庄的作品更倾向于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清照则侧重于对爱情的感伤与思索。
韦庄《应天长》 vs 杜甫《春望》:韦庄聚焦于个人感受与理想追求,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思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