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夜窗书事》

时间: 2025-07-27 19:58:54

诗句

一烬银镫两架书,十年伴我夜窗虚。

不因见性明心后,定自人呼作蠹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9:58:54

原文展示:

一烬银镫两架书,
十年伴我夜窗虚。
不因见性明心后,
定自人呼作蠹鱼。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窗边阅读的情景,银色的灯火下,两架书籍陪伴着他度过了十年的孤独时光。作者认为,自己并不是因为领悟了真理而心明眼亮,而是因为这段时光被他人称作“蠹鱼”,即指沉迷于书本而没有实际成就的人。

注释:

  • 银镫:银色的灯具,古代常用来照明。
  • 架书:书架,放置书籍的家具。
  • 夜窗虚:夜晚窗外空寂,指夜晚独自在窗边读书。
  • 见性明心:见性,指领悟事物的本质;明心,指心灵明晰。
  • 蠹鱼:本指损害书籍的虫子,比喻沉迷书本却无所成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字君复,号清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他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独处时光,十年如一日的书卷之伴,反映出他对读书的执着与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读书是文人追求理想与成就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

《夜窗书事》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读书生活的深刻感悟的作品。诗的开头用“银镫”与“书”构建了一幅静谧而温馨的夜读图景,象征着知识的光辉与求知的执着。接下来的“十年伴我夜窗虚”,则揭示了诗人长时间的孤独与坚持,显示了他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坚韧不拔。

而后两句的转折,诗人自问为何心智未能明晰,不是因为对真理的领悟,而是因为他沉迷于书本,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蠹鱼”。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是对知识追求的深刻质疑。诗中蕴含着对学问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在书本中寻求慰藉与思考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烬银镫两架书:描绘夜晚的静谧环境,银镫的光芒照亮了两架书籍。
  2. 十年伴我夜窗虚: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陪伴,表达了长期读书的孤独感。
  3. 不因见性明心后:表达对自身状态的反思,质疑自己的领悟与成就。
  4. 定自人呼作蠹鱼:自嘲成为了沉迷书本而无所成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沉迷书籍比作“蠹鱼”,生动形象。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夜读的孤独与对自我价值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困惑,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镫:象征知识的光明与温暖。
  • :代表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 夜窗虚:象征孤独和思考的空间。
  • 蠹鱼:象征对知识沉迷却无所成就的自我反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银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知识的光辉
    • B. 现实的困扰
    • C. 孤独的陪伴
    • D. 时间的流逝
  2. 诗中提到的“蠹鱼”指的是什么?

    • A. 书虫
    • B. 书籍的昆虫
    • C. 沉迷书本的人
    • D. 知识的追求者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史弥宁的《夜窗书事》更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了对外部世界的感慨。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着眼点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酬龙兴益老伽陀 次韵王彦声赠梅公择 岩陵道中 次韵硕夫池亭赏莲 宫使待制舍人赵公挽诗三首 暇日约诸友生饭於石泉以讲居贫这策枢密富丈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 秋居杂咏 其九 秋夜枕上偶成 玉山道中有感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示字旁的字 天野 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铸的词语有哪些 尽相穷形 一代文豪 山翁 阿右 言字旁的字 人单势孤 人字头的字 连篇累帙 敲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私悖 禀见 心字底的字 手字旁的字 若释重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