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41
益昌除夕感怀 ——苏辙 〔宋代〕
永漏侵春已数筹,
地炉犹拥木绵裘。
无心岂畏三尸诉,
爱日还惊一岁休。
故国二千空醉眼,
新年三十恰平头。
光阴未用相敦迫,
领取衰翁两鬓秋。
时光流逝,春天已经过去了好几筹(指时光),而我却依旧围着地炉,穿着厚重的棉衣。心中无所顾忌,自然不怕三尸(即三尸神,古代传说中掌管人寿命的神灵)来诉说我的过失。欢庆新年,反而让我惊觉又一年过去了。故乡的景象在眼前恍惚,仿佛醉眼朦胧;新年三十日,恰如平头的日子。时光尚未被我好好利用,却只收获了衰老的白发。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容,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词、散文、政治上均有成就,风格清新,富有哲理。
此诗写于除夕,时间节点的选择使得诗歌充满了对过去一年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诗人感慨光阴的流逝,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自身老去的感叹,表达了时光无情、人生短暂的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和对人生的无奈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永漏”和“地炉”展现了寒冷的冬季与时光的无情,诗人身着厚衣,似乎在抵御外界的冷漠与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无心岂畏三尸诉”,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淡然态度,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诗中提到的“故国二千空醉眼”,让人感受到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但又因时间的流逝而感到无力与空虚。最后,以“光阴未用相敦迫”一语,诗人对自己的反思,显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惋惜,同时也对未来的惶恐和忧虑。整首诗在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上相得益彰,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人生的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主题围绕着时间的无情与人的衰老,寄托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永漏”在诗中指代什么?
“无心岂畏三尸诉”中“无心”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故国二千空醉眼”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