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4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44:04
姑熟溪头醉吟客,归作茅庵劣容席。
团团鹄卵中自明,窗前月出夜更清。
醉吟自作溪上语,不学拥鼻雒阳生。
诗成付与坐中读,知有清溪可终日。
作诗饮酒聊复同,谁来共枕溪中石。
圆天方地千万里,中与此间大相似。
嚣然一息不自停,水火雷风相灭起。
直须只作此庵看,歌罢曲肱还醉眠。
不用骑鲸学李白,东入沧海观桑田。
在姑熟溪边,我是一个醉酒吟诗的客人,
回到茅庵,席子也不算好。
团团的鹄卵似乎透出明亮的光,
窗前的月亮升起,夜晚更加清澈。
我醉吟时,便自作溪边的言语,不像那些贪婪的人。
诗作完成后,传给坐中的人阅读,
知道有清溪可以终日畅游。
作诗饮酒聊聊而已,谁能来和我一起倚靠溪边的石头?
圆天方地,虽然远达千万里,
但这里的景象与那地方也大致相似。
喧闹的气息不断停息,水火雷风相互交替。
我只愿在这庵里静观,
歌唱完了,曲臂还可再醉眠。
不需要像李白那样骑鲸,
去东入沧海看桑田的变迁。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兄长。苏辙以其诗词、散文、辞章闻名,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此诗作于苏辙隐居生活时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在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选择隐居,借酒吟诗,以抒发心中理想与情怀。
《郭祥正国博醉吟庵》是一首充满洒脱与哲思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醉吟于姑熟溪旁的惬意生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提到“姑熟溪头醉吟客”,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悠然自得的意境。诗中反复强调“醉吟”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烦恼的逃避和对自然情趣的追求。
接着,诗人以“团团鹄卵中自明”形象地描绘了溪水的清澈,月光的明亮,构建出一种宁静而明丽的自然画面。此时,诗人已然融入自然,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的共鸣,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即使在广袤的天地间,心灵的归属与安宁却是最重要的。他不愿追求那种浮华和名利的生活,反而更倾心于与自然的共处,宁愿在这宁静的庵中“歌罢曲肱还醉眠”。最后一句“不用骑鲸学李白”,更是表现了他对李白那种豪放不羁的生活方式的自我反思,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个性与哲学思考。
整首诗以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传达了一个追求内心平静、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隐逸与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繁华喧嚣的外部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姑熟溪”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喧闹的市井生活
B. 宁静的自然环境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答案:B
“不学拥鼻雒阳生”中“拥鼻”指的是什么?
A. 嗅觉
B. 视觉
C. 听觉
答案:A
诗人对李白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反感
C. 自我反思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