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57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黄昏时分,天地间变得寒冷,雨后山河显得格外清晰。
长风从西方吹来,草木似乎都凝聚着秋天的声音。
我已经感受到岁月的匆匆,愈发伤感万物的凋零。
谁能不感到凄凉,天时总是牵动人心。
我想请教空门的高僧,怎样才能轻松修行?
让我忘却内心的烦恼,不再让忧愁生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作品涵盖了诗、词、赋等多种形式。
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可能是在秋天的某个日子,作者因感受到季节变换的凄凉而产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是一首充满秋日情怀的诗作,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冷与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日暮天地冷”开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秋日气氛,接着描绘了“雨霁”的清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运用意象的结合,传达了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沉寂,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后面的句子“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不安。
最后两句“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则从个人情感转向对修行的探求,表现了白居易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希望通过修行来超脱世俗的烦恼。这一转折不仅增强了诗的哲理性,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尤其是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修行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中“长风从西来”表达了什么?
诗人向谁请教修行的法门?
诗中提到的“草木凝秋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