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竹枝》

时间: 2025-07-28 05:03:06

诗句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05:03:06

原文展示: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哪一家在唱《竹枝》呢?前面的声音断断续续,后面的声音显得缓慢而低沉。
怪不得这歌调听上去很苦,原来是因为歌词悲苦,多是通州的司马(指的是司马光)所作的诗。

注释:

  • 竹枝:一种民间歌曲,通常以竹子为题材。
  • :指声音哽咽,含有感情的表现。
  • 通州:古代地名,今为北京市通州区。
  • 司马:指司马光,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著称,既有社会批判的深度,也有个人情感的细腻。白居易生于盛唐,经历了政治动荡的晚唐时期。

创作背景:

《竹枝》创作于白居易晚年的某个时期,正值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间生活的体验。他通过这首诗表现了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涩与无奈。

诗歌鉴赏:

《竹枝》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的民间歌唱场景,表现了生活的苦乐。诗中“前声断咽后声迟”,描绘了歌唱者的情感波动,仿佛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歌声的断断续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凄凉,隐含着对生活不易的感慨。

“怪来调苦缘词苦”一句,进一步揭示了歌曲的内容与演唱者的心境相互交织,歌词的悲苦使得旋律也显得格外沉重。诗中提到的“多是通州司马诗”,则暗示了这种苦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反映。白居易以此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民间文化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状况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畔谁家唱竹枝:描绘了在江边听到有人唱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 前声断咽后声迟:展现了歌声的情感波动,前面的声音充满情感,后面的声音则显得沉重。
  • 怪来调苦缘词苦:反思歌声的苦涩,指向歌词的悲惨,揭示了歌曲的深层含义。
  • 多是通州司马诗:提到特定的作者,暗示这类悲苦的歌词在当时的流行,反映社会现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声”和“后声”、“调苦”和“词苦”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对比。
  • 拟人:将声音拟人化,展现了歌声的情感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民间歌唱的场景,表现了对生活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社会苦难的同情和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的生活与时间的无情。
  • 竹枝:代表着民间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 :象征着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竹枝》中提到的“谁家”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A. 长安
    B. 通州
    C. 洛阳

  2. “前声断咽后声迟”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感状态? A. 欢乐
    B. 伤感
    C. 平静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社会苦难
    C. 爱情

答案:

  1. B. 通州
  2. B. 伤感
  3. B. 社会苦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1.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以音乐为主题,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
  2. 杜甫《春望》:两者都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但白居易更倾向于民间视角。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文集》
  • 《唐代诗人传》

相关查询

农家六言 出真阳峡十首 过望亭六首 昨日访子上不遇裴回庭砌观木犀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和李天麟秋怀五绝句 舟过青半,望横山塔二首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自跋江西道院集戏答客问二首 雪晓舟中生火二首 送彭元忠司户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爨的成语 击筑悲歌 包含鞋的成语 矢字旁的字 思断义绝 阜字旁的字 包含摇的成语 掀天扑地 偏智 悬壶问世 包含冷的词语有哪些 耍笔杆子 祝嘏 嬗娟 骨字旁的字 以势压人 目字旁的字 丨字旁的字 涣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