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5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57:21
原文展示:
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
湖上轩牖无不好,何须抵死拣名园。
白话文翻译:
与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一同游湖时,
我觉得小亭子也好,像拳头一样小,
只要能在西湖上游览就无所谓了。
湖上的各种船只都很美,
何必死心眼地去选择那些有名的园林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以“诗中有画”的风格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杨万里提倡自然真实的表达,反对过于华丽的修辞,代表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政治动荡,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杨万里与友人游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园的轻视,反映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其洒脱的人生态度。诗的开头提到与友人共游,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并不追求那些有名的园林,而是选择了一个小小的亭子,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
“总宜亭子小如拳,著得西湖不见痕”,这两句以小见大,强调了游湖的乐趣并不在于亭子的大小,而在于与朋友们共同享受美景的过程。诗人用“小如拳”形象地比喻了亭子的可爱与简约,似乎在说:只要有朋友相伴,何必在乎环境的优劣?
接下来的句子“湖上轩牖无不好”,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想,湖上的各种船只都是美的体现,诗人从不拘于名园的限制,而是欣赏湖水中的各种景致,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杨万里的诗不仅是一种对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泊,倡导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强调与友人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与哪些人一起游湖?
A. 杨万里自己
B. 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
C. 李白、杜甫
诗中亭子的形状被比作什么?
A. 树
B. 拳
C. 书
诗人认为湖上的船只如何?
A. 都不好
B. 各有千秋
C. 全是名园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上已同沈虞卿、尤延之、王顺伯、林景思游湖》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以西湖为背景,但杨万里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朋友间的情谊,而苏轼则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自然景色,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