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5: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5:23:49
三游洞
作者:苏辙
洞前危径不容足,
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
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
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
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
野老构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
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
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
至今冠盖长满门。
在洞前那条陡峭的小路上,脚步几乎无法立足;而在洞内宽阔明亮,竟可容纳百人。苍翠的山崖如同柱子般直立,散落的石块像受到惊吓的麋鹿一般。清澈的溪水百丈之下没有通路,沙土上满是水珠,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夜深时明月从山顶升起,照射到洞口,只能照到嘴唇。洞内深沉黑暗,仿佛是一间大房子,野老人在火边,火光青蓝如磷。明亮时想要出去却迷失了方向,洞内的气息飘荡,像横飞的云雾。深山大泽间也会有这样的景象,野鸟在鸣叫,孤独的熊静静蹲坐。三个人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如今这里已是车马喧嚣,门前满是冠盖。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兄苏轼并称“苏门二学士”。他在文学上以诗词著称,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描写了三游洞的景色,反映苏辙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三游洞是苏辙与友人游玩的地方,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三游洞》是苏辙的一首经典山水诗,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三游洞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首联“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开篇即对比了洞外的险峻与洞内的宽广,表现出自然的对立与和谐。诗中多次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如“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使得景象更为生动与形象。同时,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思,特别是后面的“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引发人们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体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三游洞的“洞前危径”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夜深明月出山顶”反映了什么?
“三人一去无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