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8: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8:12:01
《离高邮答谢朱元弼兼简崔伯易》
王令
昔来何悠悠,今去亦泛泛。
岂自果进退,姑且便饮啖。
三代今去辽,士食久已滥。
徒死不为义,可无苟石担。
平生堕百为,且就投铅椠。
束身入世程,开口就人叹。
怒喜有失得,眉睫烦窥瞰。
野鸟或在笼,山猿有终槛。
能安此为命,虽失亦何憾。
予尝勇自明,磨古得前监。
抱关贤所容,较猎圣或暂。
庶未负初学,尚为神所监。
予行人之嗟,我笑不为颔。
子独辱所厚,以诗系归缆。
命和始自书,狂言庶非儳。
过去的事情何其悠长,如今的离去又是那么轻松。
难道真是我自己的选择,姑且就随便喝酒吃饭吧。
三代的兴亡已成为历史,士人的地位久已滥觞。
白白死去不为义,何必像石头一样苟且度日。
平生在百般境遇中沉沦,且随便去投身于铅印之中。
束身于世俗的旅程,开口便让人叹息。
喜怒有时得失,眉睫间烦恼窥探。
野鸟或许被关在笼中,山猿也有自己的围栏。
能够安然度日,哪怕失去又有什么遗憾。
我曾经勇敢地自我明白,磨练古训以得前人的监视。
抱持贤者所容,比较猎手的圣洁或许是暂时的。
只愿不辜负初学,尚能在神明的监视下。
我行走在人群中叹息,对此我并不以为然。
你独自羞辱我所厚重的情谊,以诗歌系住归缆。
命运的和谐始于自我书写,狂言大概不是空谈。
王令(约公元998年-1045年),字子明,号雪岩,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王令一生经历了社会动荡,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的理解,作品多反映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此诗作于王令离开高邮之际,写给好友朱元弼,并简要提及崔伯易。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离高邮答谢朱元弼兼简崔伯易》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王令以一种淡然与洒脱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全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诗中“昔来何悠悠,今去亦泛泛”,开篇便引入了时光的流逝,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生命的短暂。
诗中提到“三代今去辽,士食久已滥”,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反映了士人的境遇与价值观的变化。王令在诗中质疑生存的意义,提出“徒死不为义”,让人深思。这样的思考在诗中不断回荡,最终归结为一种对生活的接受与释然。“能安此为命,虽失亦何憾”,诗人在此段落中展现了对命运的豁达态度,尽管生活有失,仍能知足常乐。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构建了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空间。王令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促使读者在浮躁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王令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世俗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最终达到了对命运的接受与释然。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王令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选择题:王令在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生活态度的理解?
填空题:诗中提到“徒死不为义,可无__”。
判断题:王令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感到满意。 (对/错)
王令与李白的作品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王令更加沉重和反思,而李白则更加豪放与洒脱。两种风格在表达对生命的态度时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