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21
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
少小看飞腾,中年嗟远屏。
风撼鶺鴒枝,波寒鸿雁影。
天不椓斯文,俱来集台省。
日月黄道明,桃李春昼永。
时平少犴狱,地禁绝蛙黾。
颇怀修故事,文会陈果茗。
当时群玉府,人物殊秀整。
下直马阗阗,杯盘具俄顷。
共醉凌波袜,谁窥投辖井。
天网极恢疏,道山非簿领。
何曾归闭门,灯火生寒冷。
欲观太平象,复古望公等。
贱子托後车,当烦煮汤饼。
这首诗描绘了二苏(苏轼与苏辙)之间的深厚友谊与才华,提及他们的成就和经历。诗中回忆了他们从少年时期的飞扬跋扈到中年时的感慨,引发对过去的思考。诗人以自然景物象征人事,风摇动着枝头的鶺鴒,波面上寒冷的鸿雁影,隐喻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诗中也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聚集,交谈文艺,杯盘狼藉之中,尽显才情与豪情。然而,诗人又感到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似乎对现实的无奈与期待交织在一起。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黄庭坚的诗风清新脱俗,兼具古典与时尚。他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
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回忆与苏氏兄弟的交往中,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试图通过对往事的回顾来寻求内心的安慰与寄托。
黄庭坚的《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作。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的同时,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诗中的“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不仅表现了苏轼与苏辙的才华与声望,也隐含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愈发浓烈,尤其是“共醉凌波袜,谁窥投辖井”一句,既有对往日欢聚的怀念,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渴望,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历史变迁的忧虑,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邃的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二苏兄弟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的珍视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黄庭坚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展示了对友谊与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珍视。两者在风格上均呈现出清新脱俗的特点,但黄庭坚更注重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与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