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韵杨明叔四首》

时间: 2025-04-23 14:30:20

诗句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30:20

次韵杨明叔四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道本来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学习要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喜与怒是同根同源的,生气的时候喜也会随之而来。人的心随外物而变化,别人却说我不是这样的人。利用事物兼顾精义,才能最终达到岸边的木筏。

注释:

  • :指道理、真理。
  • 三隅:反三隅,意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 喜与嗔:喜与怒,情感上的两种对立。
  • :主宰、支配。
  • 非夫:不是这样的人,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看法的反驳。
  • 岸桴:岸边的木筏,象征达到某种目的或境地的工具。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苏轼的好友,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独特,常常融入哲理思考,具有很强的个性。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体现了他对道理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反映了他对周遭事物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对心灵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方式,结构紧凑,语意深刻。诗中探讨了“道”的本质,强调了事物的本源和人心的变化。黄庭坚通过对情感的反思,揭示了喜怒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心随物作宰”引发了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体现了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和对自我的反省。通过“利用兼精义”的表达,诗人强调了学识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智慧的彼岸,展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常无一物:道理并没有固定的物质形式,强调道的抽象性。
    • 学要反三隅:学习应从不同角度反思事物,追求真理。
    • 喜与嗔同本:情感相互依存,喜怒之间的关系。
    • 嗔时喜自俱: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生气时也会感受到快乐。
    • 心随物作宰:内心易被外物所左右,反映出人的脆弱。
    • 人谓我非夫:外界对自己的误解,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利用兼精义:学习要兼顾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 还成到岸桴:最终能达到理想的境地,象征一种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喜与嗔”的对比,展现情感的复杂性。
    • 比喻:将心灵的追求比作到达岸边的木筏,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道与心的关系,强调在纷扰的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智慧与真理,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真理和智慧。
  • 喜与嗔:象征情感的二元性。
  • 岸桴:象征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具。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道常无一物”,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道理有很多物质形式
      • B. 道理是抽象的,没有固定的物质
      • C. 道理很复杂
    2. “心随物作宰”反映了什么?

      • A. 内心的坚定
      • B. 外物对内心的影响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3. 诗中提到的“岸桴”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理想的境地
      • C. 人生的困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诗词对比

    • 对比黄庭坚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涉及情感与人生哲理,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豪情壮志,而黄庭坚则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反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贺新郎 毛坦桥病里见杨花 贺新郎(送赵伯泳侍郎守温陵) 贺新郎 其四 七七年丁巳正月 贺新郎 惠山遇冒爰及谷梁酒间感事并示杨枝 贺新郎五首 其五 贺新郎甲申正月初三养蜡嘴雀数日 贺新郎 其一 塞上 贺新郎 葺旧庐示稚子用前韵 贺新郎 其三 九日 贺新郎 呈李容齐学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南蓢 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鸟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夫尊妻贵 重遇 洛阳纸贵 略取 磨厉以须 客饭 韭字旁的字 兴观群怨 雨字头的字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眷奬 包含浅的成语 私字儿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