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1:07
《偈三首 其二》
作者: 释祖珠 〔宋代〕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众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这不是心,也不是佛,更不是任何物质。
耗尽了野狐的口水,翻动了山鬼的洞穴。
在平坦的田野和浅草之间,露出了焦尾的大虫。
在广阔的虚空中,放出了天际的俊猛的鹘。
啊哈,展现出真正的风骨。
随便拿出来给大家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作者介绍:释祖珠,宋代高僧,著名的禅宗大师,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禅风著称。其作品多探讨佛理与人生哲学,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在禅宗盛行的时代,反映了对心灵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对“心”、“佛”、“物”的探讨,试图揭示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这首诗通过对“心”、“佛”、“物”的辩证思考,探索了存在的本质和人们对真实的追求。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境。开头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设定了一个哲学的基调,明确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接着,作者用“沥尽野狐涎”来形象化虚假的言辞,揭示了表面现象的欺骗性。
诗中提到的“焦尾大虫”和“辽天俊鹘”,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低劣和卑微,后者则代表高尚和理想。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的主题,同时也引导读者在世俗与超脱之间进行思考。最后一句“等闲拈出众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则引发了对真实本质的深刻追问,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不拘一格,意象丰富,思想深邃,展现了禅宗的哲理智慧,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脱和反思,体现了深邃的禅宗智慧。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焦尾大虫”象征什么?
A. 高尚的理想
B. 低劣的存在
C. 内心的真实
D. 世俗的物质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质疑传统观念
B. 肯定存在的多样性
C. 赞美世俗生活
D. 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