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2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23:45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
东夷従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这首诗表达了东夷(即今朝鲜族)自古以来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如今通过万里航程,成为一家人。夜深海面宁静,星辰闪烁,双星早已渡过海洋;八月的风高,正好归来时乘着竹筏。鱼龙(象征忠信之士)也都懂得忠诚与信义,象声翻译何必较量于舌头和牙齿。屈指算算归来时应该自得其乐,手中握着玉帛,想着将礼物赐予远方的人。官职就像蓬莱的海上仙人,此行也算是眺望桑田的美景。鲲鹏在秋天的帆影中健壮,潮水宽阔,天边的晨曦鲜艳迷人。平地上谁说没有险峻的山崖,仁人志士何处不安居。只要带上美酒,满船而去,便能在异国他乡多写新诗,传扬文化。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时人称“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辙的诗词以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著称,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当时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苏辙作为文化人与官员,心系国家与民生,借此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文化交流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夷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对友人的赠言,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关系的关注与文化自信。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夜静双星”、“鲲移鹏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尤其在提到“官是蓬莱海上仙”时,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作者通过对比,强调了身处异域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最终以“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收尾,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未来文化传播的期许。这种温暖的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文化认同感与人文关怀。
诗歌表达了对文化交流的期盼和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东夷在古代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民?
A. 东南亚
B. 朝鲜族
C. 日本
D. 西方国家
诗中提到的“玉帛”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友谊与文化
C. 战争
D. 劳动
诗的最后一句“多作新诗异域传”表达了什么愿望?
A. 旅行的疲惫
B. 文化交流与传承
C. 对未来的恐惧
D. 对旧文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