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20:4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20:41:02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
作者:苏辙〔宋代〕
去年送君使河东,今年送君使河北。
连年东北少安居,慷慨怜君色自得。
河流西决不入土,千里汗漫败原隰。
壮夫奔亡老稚死,粟麦无苗安取食。
君忧臣辱自古然,自说过门三不入。
忠诚一发鬼神辅,心念既通谋计集。
堤防旋立村落定,波浪欲收蛟蜃泣。
二年归国未为久,故旧相看发犹黑。
成功岂在延世下,好勇真令腐儒服。
此时为国颂河平,当使君名长不没。
去年我送你去河东,这一年我又送你去河北。
连年间,东北地区民众生活艰难,我对你深表怜悯。
河水向西流去不再入土,千里之地满是荒芜。
壮汉逃亡,老人和孩子也在死亡,粮食无苗如何生存?
君主忧虑臣子的耻辱,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你自说过门三不入。
忠诚一旦发出,鬼神都来相助,心念既通,谋略自然聚集。
堤坝建立,村庄安定,波浪欲收,蛟龙和蜃都在哀泣。
两年归国未曾久,故旧相见,面容依旧黯淡。
成功岂在延续世代之下,勇敢之举真正使腐儒闭口。
此时为国颂扬河流安定,应该让你的名声永不消失。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其诗文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以词、文和诗著称。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人关心政治及民生,寄托了对朋友的期望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苏辙的《送顾子敦奉使河朔》不仅是送别之作,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一开始就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展现出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接着,诗人通过描绘东北地区的困境,表达了对君子命运的怜惜与忧虑。诗中反复提及的“河流”和“粮食”,象征着国家的安危与民众的生存,突显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在情感表达上,苏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使得诗情更为深邃。尤其在“君忧臣辱自古然”这一句,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责任与义务,折射出古代政治的复杂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和对友人的鼓励。
此外,结尾处的“当使君名长不没”,不仅是对顾子敦的期许,也是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的抱负与理想。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深沉而又坚定的,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与鼓励。诗中体现了忠诚、责任和理想的价值观,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情怀。
每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困境。
苏辙的《送顾子敦奉使河朔》写于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粟麦无苗安取食”在表达什么?
“忠诚一发鬼神辅”中的“鬼神”指的是什么?
《送友人》和《送顾子敦奉使河朔》都表现了送别时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结合了国家的安危,展现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关怀。